突厥國內發生了變亂,所屬薛延陀、回紇、拔野古諸部相繼叛離,又恰遇暴風雪,羊馬死亡甚多,因而發生了饑荒,族人紛紛離散。
突厥國內動盪,這是個好事情,對於大唐來說,這就是一個機會!
629年八月,李世民接受了代州都督張公瑾的建議,決定出擊突厥,命李靖為定襄行軍總管,以張公瑾為副,發起了強大的軍事攻勢。又任命幷州都督李積、華州刺史柴紹、靈州大都督薛萬徹等為各道總管,統率十幾萬軍隊,分道出擊突厥。
這一戰,就是要效仿當年漢武帝故事,一戰直接將突厥給打滅。
但對於當時的李世民來說。
他絕對沒有想到,李靖會給他一個這麼大的驚喜。
自古以來,滅國就不是一個簡單的事情,現在的突厥,勢力直逼當年的匈奴,當時的情況,在許多人看來,彷彿是漢匈之戰的翻版。
又是一場曠日持久的戰爭。
這是很正常的事情,北方的草原太大,太寬廣了,所以戰爭註定是一個持續不斷的時間。
但李靖和別人不一樣。
李靖比別人要理解的東西,更加多一些,例如快這一個字!
其餘人的快,是兵貴神速,是以最快的速度衝擊,殲滅敵人。
而李靖的快,則不然。
他在進兵的時候,還能夠看到更多的東西。
他的快,不是殲滅一支部隊,亦或者是獲得一場區域性戰爭的勝利。
他的快,是能夠精準的看到一個龐大國家的命脈,然後彷彿是一個無情的殺手一般,以最快的速度,扼住敵國的命脈,隨後將那一個龐大的國家,徹底的摧毀。
這是一個無比恐怖的素養,也是幾乎所有帝王,都無比渴望的素養。
因為這代表著,李靖能夠將長久的拉鋸戰,以極快的速度解決。
打仗畢竟不是一個簡單的事情,不管是對手,還是自己,對於國力的損耗,都是相當的巨大。
而如果說之前的蕭銑之戰當中,尚且不過是初出茅廬。
那麼現在,李靖毫無疑問就是登峰造極的水準。
正月,朔風凜冽,李靖率領三千精銳騎兵,冒著嚴寒,從馬邑出發,向惡陽嶺挺進。
他知道,突厥的可汗就在那裡。
三千人,一個聽起來就感覺到渺小的數字,灑在整個突厥戰場上,就是那麼的不起眼,甚至隨時就要迷失道路,隨後死亡一樣。
然而對於突厥人來說,這卻又是一個無比驚悚的事情。
李靖作為當時的將領,會只率領三千騎兵就輕敵冒進嗎?
不可能的,就算是輕敵冒進,三千人也太少了,所以突厥判斷,來的應該不止是李靖的三千人,還有更多的唐軍,甚至唐軍應該已經全面開進了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