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肅宗李亨,做出了令人窒息的決定。
那就是九路節度使當中,全都匯聚而來,出征掃平安慶緒,但為了平權,這一次不設兵馬大元帥的職位,所有人,各自為戰。
而且不僅如此,他還令魚朝恩為監軍。協調各軍作戰。
浩浩蕩蕩的二十萬大軍,進攻鄴城,要一舉將安慶緒掃滅。
這時候的史思明,原本看天下大勢不對,已經投了,但隨後想了想,又起兵再判,雖然本身和安慶緒不對付,但也知道唇亡齒寒的道理。
所以這一次,鄴城之戰對手不僅僅只是安慶緒手裡的六萬兵馬,還有史思明的援軍。
但即便如此,雙方的實力對比,依舊是唐軍佔據優勢。
韓信:“我雖然不是不能夠理解李亨的想法,但這種做法毫無疑問,很蠢。”
趙匡胤:“就是怕武將造反啊,其實郭子儀都這樣了,造反也不圖什麼啊,六十多歲的人了,還信不過,何必呢?”
趙光義:“疑人不用,用人不疑,這樣首鼠兩端,最容易出事,男人嘛!氣魄一點,郭子儀都信不過,還能信誰呢?”
宋朝是對於李亨的想法,最有感觸的人,武將奪權,這是皇帝根本沒辦法的事兒。
所以李亨膽子小一點,似乎也沒啥太大的問題。
但這是從個人的角度,從大局角度來看,那就真的壞事了。
軍令不同,最容易出現問題。
果不其然,初期當中,郭子儀高歌猛進,渡黃河圍衛州,安慶緒率領大軍救援,郭子儀一個小小的誘敵之計。
就在衛州大敗安慶緒,斬首四萬餘,甚至連弟弟安慶和也被唐軍所捕殺。
隨後逃到鄴城,此時手裡真就只剩下了六萬兵馬。
安慶緒沒辦法,寫信向史思明求救。
這時候因為李光弼的計謀敗露,史思明覆叛,攻取魏州,同時也已經封自己為大聖燕王,接到安慶緒的訊息。
史思明自魏州出兵,一個突襲,因為唐軍之間沒有統一元帥,反而是被打了一個猝不及防。
腹背受敵,還好李光弼等人在鄴城南血戰,局勢好歹穩定了下來。
但雙方損失兵力雖然不大,但鄴城卻也圍不下去了,同時郭子儀所在的後軍,反而是因為風沙驟起,遮天蔽日,吹石拔木,無奈撤退。
最終剿滅安慶緒的意圖,自然也未能達到。
其中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因為魚朝恩不懂軍事,大軍互相之下全然沒有任何的配合,從而導致史思明刀子都捅到腰子上了,大軍尚且反應。
如果不是血戰,這一次,絕對又是一個大規模的潰敗,只是小輸,尚且還能夠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