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許多人說的小冰期,就實際上來說,最冷的時候並不是明朝末年。
而是大清初年,但是大清卻也沒有遭遇到那樣困難的情況。
或許有人會覺得,那是因為大清那個時候已經有了番薯之類的高質量的產物,所以能夠頂過去。
這是錯的。
因為當時的植物種植率非常的低,你幾乎可以將其直接忽略。
所以,其實這些都是可以依靠人力避免,或者說盡可能的減少災禍的。
但是崇禎沒有做到。
從最開始就沒有做到,從而直接形成了一個惡性迴圈。
因為天災不斷的爆發,國庫沒錢,就只能夠導致災民的出現,人們活不下去,自然就要造反。
你造反,就需要派兵平亂,兵需要錢,而你又沒有錢,甚至額外多了一筆開支。
變得更加的入不敷出。
這樣一來,一切的一切,也就逐漸走向了終點。
不是沒有人不可以力挽狂瀾的,甚至是到最後,崇禎願意走,去南方,也未嘗不能夠延續明朝一段時間。
可惜。
他什麼都沒有做。
原本都不是什麼大問題的問題,在這裡接二連三的爆發,就好像是一個連鎖,你一開始沒有處理好,這件事情就開始變得艱難。
他那個時候,絕對不是不能夠破局的。
在崇禎十年之前,他都有破局的方法,因為他最需要的銀子。
就在順天城內,就在那些官員的家裡。
演練一支軍隊,用這隻軍隊逐漸的開始重新掌握大權,重新分配土地,進一步的逐漸擴大實際統治地點。
就算是分割一下江山,也不是太大的問題。
為明朝賣命的人很多,儘管也有很多賣國賊,但是上面的那些人當中,好好兒的用他們,難道會出大事嗎?
結果崇禎喜歡用的是誰?
吳三桂他爹,吳襄,真是絕了。
這麼多的路,就沒有一個可以說是走對了的。
除了一開始剷除了魏忠賢之外,一切都是狗屁。
而且千萬不要覺得,剷除魏忠賢是一個好事,這是個好事沒錯,但是一方面,殺死魏忠賢的時候,幾乎完全無視了天災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