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只能在原有的基礎上來加強。
當皇帝到軍器監的時候,不僅僅西府的大佬們都在,也不僅僅軍器監的凌振和陳規都在,科學院的韓公廉也來了,還有另外一個人也來了。
這個人叫司馬琦,是科學院的人,趙桓有印象,秦檜介紹他的時候,說他是民間鑄刀劍的大師,祖上有春秋戰國傳下來的鑄刀劍的古法。
這種古法經歷了千年的完善,技藝已經非常高超。
現在軍器監是獨立出來的,皇帝交給陳規在管。
但是軍器監和科學院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絡,科學院的司馬琦接到皇帝的任務在研製一種新的鋼鐵,這種鋼鐵需要製造成突火槍的槍身。
其實鍊鋼在宋代有了很大的發展。
在宋代,有不同型別的化鐵爐和木風箱。
《武經總要》中記載的“行爐”,由方形化鐵爐與梯形木風箱相連,下有木架可以抬動的鍊鐵爐。
化鐵爐從固定式發展為移動式,不僅有利於普及和運用,並且發展為守城的武器。
更重要的是往復式風箱的發明,使鼓風效率大大高。
但是宋代的鍊鋼依然達不到趙桓的要求。
鋼鐵這東西的重要性不必多說,尤其是在趙桓規劃的熱武器戰略藍圖中,是最底層的材料。
在沈括的《夢溪筆談》中有這樣的記載:“所謂鋼鐵者,用柔鐵屈盤之,乃以生鐵陷其間,封泥煉之,鍛令相入,謂之團鋼,亦謂之灌鋼。”
柔鋼即熟鐵,灌鋼之名,亦即因生產過程中生鐵汁灌入熟鐵塊中而得之。
在熔液鍊鋼法發明之前,這種半流體鍊鋼法最快捷簡便,較之百鍊鋼極大地高了生產效率。
所有人都在軍器監門口迎接聖駕。
趙桓下了御駕,看見這些人後,顯得非常高興,現場氣氛融洽。
但他們不知道,皇帝來之前剛發過飆。
軍器監和科學院,可以說是趙桓的心頭肉,無論如何,皇帝都要擺出好臉色來給這些人看,不時還要宴請、賞賜。
在眾人的簇擁下,皇帝走進軍器監,皇帝一邊大步往裡走,一邊高聲道:“司馬琦!陳規!”
“臣在!”
“朕有一件非常重要的任務要交給你,關係大宋以後萬年國運,務必完成!”
司馬琦和陳規一聽,心中頓時亞歷山大,但卻硬著頭皮道:“臣赴湯蹈火,在所不辭!”
眾人心中好奇,不知道皇帝又要想出什麼樣的新東西。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