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處仁一聽,有一種撞牆的衝動。
原本已經暗暗發誓以後唯皇帝馬首是瞻了,但沒想到這麼快皇帝就要作死了。
大宋除了有汴京作為首都以外,另設定了南京應天府,西京洛陽,北京大名府。
這幾個副都設定是有講究的。
便說西京洛陽,在開國之初,太祖皇帝是有意遷都洛陽的。
洛陽在華夏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地方,早在夏朝就成了天下中心,此後的歷朝歷代幾乎都在洛陽建立的都城,或者賠都。
理由其實也很簡單,洛陽位於中原正中心地帶,南北皆有群山,又有洛河水運。
從風水來說,是王者之地。從經濟和兵家考慮,都是絕佳之地。
所以,在宋朝,洛陽的地位其實僅次於東京汴梁。
南京應天府和北京大名府,承擔了對南北之地的管轄。
但現在朝廷的局勢發生變化了,或者說大宋的未來戰略已經做出重新調整。
皇帝欲開海,杭州和廣州在沿海一代,皇帝要在那裡投入更多資源和裝置,全力拉動海洋擴張!
同時,按照華夏的地圖來分析,將杭州和廣州列為副都,可以輻射長江下游和嶺南一代經濟的大力發展,只有增強了這兩個地方的經濟實力,才能成為開海的堅實根據地。
日後無論是對日本、高句麗,還是會南洋的控制都會進一步增強。
至於捨棄洛陽,提升京兆府長安)的地位,明顯是為了鞏固西北的實力,也表明了皇帝對西北開疆擴土的雄心。
而最讓徐處仁不明白的就是將幽州設定為北都這件事。
燕雲落在蠻夷手中已經一百多年,那裡的百姓皆以遼民自居,又瀕臨金國,戰事之地,若是金人再大舉南下,幽州必然首當其衝,可以說沒有任何屏障。
如果一定要說屏障,幽州本身就是屏障,但怎麼能將都城作為一國之屏障呢?
所以,出於思維的慣性,徐處仁立刻站出來反對:“陛下,不可。”
“徐卿可是有更好的主意?”
徐處仁道:“中原之地乃是華夏復地,國都自然當在中原,遷都勞民傷財,可能動搖國本,望陛下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