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有的,便走“無情道!“又有什麼入情破情之說,強迫煉心,也不知他們煉的是什麼!
其實,絕大部分人都似乎忘了,道生一,一生二,只須注重陰陽兩面,這道,其實也沒那麼難尋。
所以修行界總說“道心!“偏偏大家都鑽進了這個字眼之中,卻並沒有去領悟背後的意思。
天,其實不能單獨的稱之為道,只有天地合在一起,才會有道的存在,否則,便是虛無。
因此,就算是感悟虛無之道,也必須是建立在“實在!“的基礎上,於人來說,這個實在,便是大地之道,是人類做為生命體存在的根本。
便是那已證得一層道意的仙人,他也離不開虛實、陰陽之說。
有因,有果,有光明,自有黑暗,再有生與死等,道,總是兩面的統一體。
這樣說,便是如修士,首先他必定是個人,而人,自然就有凡人與仙人之說。
那麼道理就非常簡單,在仙凡沒有合二為一之前,可不能總是去牛皮烘烘的強調自已是仙,甚至視凡俗為螻蟻。
那樣的話,這個道,是修不成的。
因此,能“得道!“並修到化神以上的修士,可不一定是無慾無求的仙人,他們,其實還是凡俗,只不過是多得到了一些本領的凡俗。
也只有到了吳夢澤,許天穹這等地步,才會真正的明悟自身,將眼光看向自已自身及周圍,細心的辨別每一點不同,然後再去搜尋那道的蹤跡。
就這,也只是有那麼一絲的可能而已。
做為“仙!“他們已掌握了這顆星辰上的大多數法則限制,隨時準備著超越。
做為“凡!“他們也清楚自已做為一個人的心性,以此來與地心、天心比較。
所謂的“合道境!“便是要將這二者結合起來,然後進入大乘期,修缺補漏,方能引動天劫洗禮。
因此,在這個境界,因果之道便是必須掌握的法則。
憑此,來規範自已的行為準則,稍有逾越,便是萬劫不復,這與善惡並沒有多大的關係,而在於與天地大道的契合程度。
朱照然默默的思考著,激盪的內心久久不能平靜。
但是那玉通天,此時也沒有把蕭逸的話語漠然無視,只不過他的境界還未圓滿,暫時還不能如朱照然那樣領悟的更多、更準確。
至於顧遠行,就徹底糊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