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城縣,某處海邊,放眼望去,一人高的大水缸,足足有上百口,一名名壯漢正在不斷的向裡面挑海水。
每口大缸的上面一角,都有一個木架子,上面蒙了一層紗布,挑水的壯漢沿著臺階,將海水從紗布上面倒入缸中,水中的一些沙石雜草便會被過濾在紗布上。
這只是曬鹽工藝的第一步,這些海水會在缸中沉澱一日,然後缸的下端會有一個出水口,工人會將沉澱過的海水,再進行兩次過濾,便可將裡面的海水倒入瓷盤中進行結晶。
若是日頭足,結晶所需的時間倒是隻要一到兩日,但簸箕大的瓷盤,每次也就能出二兩鹽,實在少的可憐。
朱慈烺也知道,要是將缸中的水在多暴曬沉澱幾日,讓海水更濃一些,一盤下來出鹽肯定要高得多。
但再三斟酌後,他還是決定保持兩天就出鹽的效率,雖然產量少的可憐,但架不住可以無限擴張瓷盤和水缸的數量。
不然時間一拖久,萬一中途下雨,那就得前功盡棄,至於搭草棚什麼的,他想都沒想過,最多給那些工人搭個歇腳喝水的地方。
無論是水缸,還是鹽盤,都是露天直接放置在海水淹不到的沙地上,不做任何裝置和保護措施,否則還不如煮鹽更省時省力。
雖然水缸和圓盤的數量多了,會需要大量的工人來挑水過濾,來回折騰,但也只是暫時的,等他將橡膠管弄出來後,到時候直接抽水,必定會大大減少人力,提高效率。
經過計算,一口大缸起碼要配三十個鹽盤,外加三人操作,三天時間,差不多能出六斤鹽左右。
效率還沒有煮鹽快,不過曬出來的鹽卻是細鹽,雖趕不上精鹽,卻比煮出來的粗鹽要好上太多了。
一口缸,三十個鹽盤三天才出鹽六斤,還得看老天爺的臉色,一萬口缸,三萬個鹽盤也才六萬斤,讓朱慈烺知道僅憑曬鹽恐怕不現實,畢竟燒缸和燒瓷盤都需要時間,沒個一兩年規模恐怕上不來。
所以暫時也只能一邊煮鹽一邊曬鹽,一邊加大燒瓷廠的規模,至於瓷磚,已經被他無限期的押後了。
他的打算是將來夏季,鹽戶們用瓷盤和水缸曬鹽,其他三季則繼續煮鹽。
曬出來的鹽,品質口味都要好一些,可以作為精鹽細鹽賣給大戶,煮出來的鹽繼續賣給普通百姓。
直到將來有一天曬鹽的規模足夠滿足大明所有人的需求後,再徹底淘汰煮鹽。
不過朱慈烺也知道,不能光在鹽城縣一處曬鹽煮鹽了,所以當燒瓷廠走上正規後,便開始沿著海岸線南下,又派人沿著海岸線北上,最後在山東,江南二省,足足選了五十多處適合曬鹽煮鹽的地方,然後便成立了五十座鹽廠,同時也將鹽運司進行了改制。
就再朱慈烺大力發展鹽業之時,北方的新政,也在馬士英的主持下,轟轟烈烈的展開,而遠在歸化的黃得功,也開始誓師出征,率領漢蒙近四萬多大軍,浩浩蕩蕩的越過陰山,向著更遙遠的漠北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