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安珩如獲至寶,捧著這一堆書籍把自己關在家裡看得津津有味,連門都不想出了。
這麼一閉關,效果十分顯著。
待到半個月後姜錦修考教他的功課時,陸安珩不但能一五一十地答出來,還能引經據典地談一番自己的見解。有些印象深刻的地方,陸安珩甚至能準確地說出這部分內容在書上的哪一頁哪一行,姜錦修做了什麼樣的批註,自己又該作何解釋。
姜錦修自是大喜過望,原以為是礙著蕭將軍的面子收個徒弟,沒成想真的讓自己撿到了寶,姜錦修的得意之情簡直溢於言表。
在姜錦修看來,陸安珩的天資比起自己來雖然稍遜一籌,卻也是萬裡挑一的人才。而陸安珩本人超出常人一大截的毅力,才是姜錦修對他另眼相看的理由。
這世上從不缺聰明人,但卻缺毅力過人肯用心勤學苦練的聰明人。
陸安珩恰好是其中之一。
既有遠超常人的天賦,又有尋常人難以企及的恆心。所謂比你聰明還比你努力,這樣的人若是不能成大事,那才是老天沒長眼。
姜錦修對陸安珩充滿信心,然後略微調整了一下自己的教學計劃。把原本放在後頭的律法提前翻了出來給陸安珩講解。
陸安珩接下來要考的是鄉試,若是能順利透過鄉試,便能過得舉人的功名。陸安珩對這一稱呼印象極為深刻。
後世學生基本都學過一篇名為《範進中舉》的課文,陸安珩當時學的時候心裡覺得範進挺傻的,好不容易中了個舉人卻又把自己給高興地瘋了,白白的浪費了這麼多年的寒窗苦讀。心理素質明顯不行。
然而等到陸安珩自己穿來開始參加科考,在考場上見到了不少滿頭白發,與自己同時考秀才的書生,陸安珩這才驚覺科舉考試的錄取率有多殘酷。光是秀才這一關,許多人便一輩子都過不了。
因著科考的難度太大,所以朝廷有規定,考過鄉試的舉子們便能當官。當然,官職比不得正經科考中進士的考生們,多為縣衙小吏一類的差使。
是以為了便於舉子們日後當官判案,鄉試中也會考律法。多為實用題,大多問的是如何按律處理民間的紛爭。這類題的主觀性較強,得分跟考官的喜好也有很大的關系。理論上來說,判詞既要合乎法度,又要合乎情理,這樣的答卷才是上上之選。
姜錦修本想著讓陸安珩先把之前的經義背熟,舊知識讀出新思想,再讓他學習律法,把自己這麼多年遊歷下來碰上的棘手案件和他分析分析,估摸著也就差不多了。
不成想陸安珩接受能力太強,前面需要背的東西他一早就背熟了不說,看了姜錦修的筆記後,就跟被人開啟了任督二脈似的,立馬舉一反三,聞一知十技能爆表。
所以姜錦修不得不調整了進度,轉而給陸安珩上法律課。
陸安珩同樣接受良好,讓姜錦修這個師父得到了巨大的滿足感。
眼見著春天已經過去,溫度漸漸高了起來,街頭上來來往往的行人也換上了薄衫。
陸安珩看著呼朋喚友前去踏青的世家子和許多兩手空空的書生們,總覺得好像少了點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