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都知道,在將來,他們幾乎沒有可能再相見了。
“畢竟總是有萬一之可能的。譬如你見到秋陰而我沒見到,你能把她的和你的故事再好好地講給我聽嗎?”
但她卻變得鎮定自若,沉靜地繼續說:
“譬如你見到了,我也見到了,那麼我們可以把我們的故事互相分享,這樣,故事得到了分享,便變成了原來的一倍,填補了時間上的未知了。”
於是他也笑了:
“好,那就到時候,在鄉下,河邊,小瓦房的門口,椅子上,我們再好好再說罷。”
接著,指揮中心放了一個小假,所有人休息了十分鐘,其中包括吃飯的時間。
十分鐘後,第三實驗正式開始了。
當時,氧氣的釋放進度已經到百分之四十,李明都人體的生存時間已在變少。可觀測站及行者號還沒有收集到全部的環境引數。
因為有一個引數,極為特殊,需要李明都親自進行。
收集這個引數的流程被叫做補充流程,李明都一開始規劃時沒有想清楚。他出發的最後幾天,參同才和他講清楚的。
“這是你自己設計的事情,你需要全部親自獨立完成它……”
頻道里,接線員時晴再次給他念了一遍補充流程的提要:
“為了完成收集,你需要將意識逐個轉移,轉移的順序是從人身到不定形身到機器身到人身。在不定型和人身的停留都是到系統發出提示,我們會用奈米機器檢測神經訊號。機器身的停留在第六個神經脈衝向心發出彙報。記住了嗎?”
“我記得非常清楚。”
李明都點了點頭,然後暫時關閉了通訊。
接著,他便專心致志地讓自己的心靜下來。這頗花費了他一點功夫。因為他的心已經不可能再得到任何真正的寧靜了。但靜心的過程可以把逐漸融合的三個身體的視野及其他感覺)全部重新分離到三個身體各自的感知中。這種分離標誌著三個大腦都暫停了對從其他兩個身體發射來的神經訊號的處理。
他的意識也就獨立活躍在其中一個大腦之中。其他兩個身體便像是植物人一樣暫時地停歇了。
時間一點一點地流逝。
宇宙無法計量光陰。
可能是數分鐘,感覺上或許是一輩子,電磁的底噪從人類的世界消逝,新植入的奈米機器帶來了穩定的計時聲。在接近大腦的地方,一個特別的光訊號轉化為化學遞質的瞬間,李明都意識到這是轉移意識的時機。
於是一聲“一”嘹亮地導向了不定型的思索中。
不定型的大腦與人類的大腦並不相同。它存在一種分散式原理,神經微管結構遍佈在最內部器官皺褶的表面。奈米機器能夠偵測到微量遞質的傳出。
意識活動的啟用使得皺褶的皮層發射出了大量訊號。
“二。”
從意識活動啟用,到皮層訊號被奈米機器接受,也有一個微量的誤差。這個誤差對於補充流程的計算而言,可能是致命的。
因此,奈米機器另一個行為就是衡量不定型神經訊號發生傳遞的速度和速度變化。
“資料記錄正常。”
觀測站內發來急報,他們需要將大腦內部神經遞質低速傳遞資訊產生的延誤從資料中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