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觀死亡。
什麼叫做客觀死亡?
那就是說只在別人眼裡死亡了而已。
但實際上未必如此。
客觀不一定就比主觀更真實……
……
十七世紀,格里馬迪和牛頓分別提出了兩個關於光的本質的學說,“波動說”和“粒子說”。
十八世紀,所有人都沉浸在著名科學家牛頓的“粒子說”裡,普遍認為光是粒子。
十九世紀初,托馬斯楊先生的雙縫實驗首次證明了光是波粒雙性的,但由於一些個人原因,他只看到了光是波動的,也就是說他支援“波動說”。
十九世紀末,許多物理學家開始認同格里馬迪的“波動說”,牛頓的“粒子說”陷入劣勢。
最終,二十世紀初大物理學家愛因斯坦則完成了波和粒的統一,第一次系統性提出光的波粒二象性。
然而在各種改良版的雙縫實驗過程中,人們發現了神奇的地方。
當然,也有人稱之為恐怖。
科學家們發現,在雙縫實驗裡,如果選擇去觀察光子的傳播,光會呈粒子狀;如果不觀察,則會呈波紋狀。
而且,觀察的話,據說還可以改變已經射出的光子的性狀!
這說明了什麼?
這說明觀察和不觀察的這兩種行為,可以改變既有的客觀事實。
換句人話說就是——瞪誰誰懷孕!
啊呸呸呸。
應該是這句——主觀意識確實可以影響客觀世界。
是不是很玄乎?
有木有特別吊?
而葉不凡此刻就處在這樣的一個玄乎的狀態下……
“啊?”
“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