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光宗隱隱耳聞有人在給他歡呼,但此時他完全無心他顧,他需要穩定住自己最高的速度,盡可能的保持住。
從起步,到加速,到途中跑,到最後沖刺,整體的運動員速度是沖線一個波峰的,他已經跑過了速度最高點,現在要的就是盡可能延長這個最高速的下降曲線。
長期的200米訓練經驗讓他明白,在彎道進直道是一個關卡,運動員的奔跑距離已經超過了一百米,很多前半程爆發力強的運動員,像他的隊友沈運保,到了這個階段,就開始不得不慢下來。
而另外還有一部分彎道技術一般,但整體去掌控著奔跑節奏的運動員,在進入直道後,將會跑得愈發舒暢,進入後半程的沖刺。相比起其他速度過了最高點開始快速下降的運動員,這一部分人更能夠在直道中保持住自己的途中跑速度。在他的記憶裡,他的對手末續慎吾曾經就是這麼跑的。
百米專案和二百米專案,強調絕對速度,上了跑道悶頭就跑,但實際在奔跑過程中依舊是有著很多節奏掌控和速度分配。
其中一百米專案距離太短,很多時候只能是強調節奏,速度分配是不適用的,而二百米相對其實已經用得上,前半程加速充分,以九分的力量去跑,能夠讓自己的平均的最高速維持的時間更長。
這也是二百米專案中,對於起跑反應的要求要比一百米專案低一些的原因,他給了起跑糟糕的選手一個調整的時間。
越過最後的一個彎道,楊光宗是在最左側的第一道,他無法確切地知道自己的位置,但是很清晰地感覺到,在他第二道的選手已經被他完全超過了。
而眼角的餘光掃過旁邊,在其他道次隱隱約約還有好幾個身影在他前面。
運動員在跑道過程中是極度專注的,但判斷自己所處的位置也是必要的。
在奔跑的時候,很多有經驗的短跑運動員都會在某一個時間段用眼角餘光,來確定自己所處在的名次和位置。這個過程很快,而且不是歪頭斜身去看,僅僅是一瞬間,即便是攝像頭近距離拍攝,也僅僅是看到運動員眼珠子微微轉動。
劉陽宇今年5月參加日本大阪國際田聯大獎賽奪冠後,賽後採訪就有說起過,當他跨到第九個欄的時候,突然眼角餘光左右一瞥,突然發現左右兩側已經沒人了,那一刻他就知道,他的這個冠軍已經穩了。
追上他們!
楊光宗此時心裡只有這麼一個念頭,眼前已經是一條直線,他無法一眼確定終點線的在哪,但終點線區域站著的裁判和攝像師,已經在告訴他位置。
不遠了,還有七十米,六十米……就要到終點了。
噗噗噗的腳步聲裡,八名選手如同一陣風般卷過跑道。
賽場邊,鼓譟加油的聲音大得驚人。
一個呼吸的時間,選手們就到了最後的一二十米的階段,賽場上運動員這個時候已經進入到了身體最疲乏的時候,可以再繼續跑,但速度已經很難再提升。
只是終點在望,所有人都在鼓足最後一口氣沖刺。
嘩啦啦的鼓掌聲、響板聲、口哨聲此起彼伏,用漢語加油助威的聲音在這種熱烈的場景下,楊光宗已經完全聽不見,這是希臘民眾的主場,他們在為第三道的阿納斯塔西奧斯·高西斯加油。
楊光宗完全不會去在意這個,他已經在傾盡全力奔跑,起跑速度快,節奏良好,過彎保持著最充分的速度,直道一直在保持著自己的節奏不被帶亂。
他可以感覺到有選手在他前面,但沒關系,目標是終點線,跑,一直跑!
最後的十米、九米、八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