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何軍,你們倆剛才交接棒的時候是什麼問題,第一次怎麼會沒有順利成功呢?”
賽後的中國隊休息室內,袁郭華將男子4x100米的五名接力隊隊員召集在一起,討論著剛才預賽中的得失。
沈運保和楊光宗相視一眼,沒有說話,剛才的問題,主要是在二三棒,更他們關系不大。
“我剛減速得不夠及時吧,之前可能跟尹航朝練得比較多,速度有點超了。”陳建沉默了一會,開口說道。
何軍見陳建開口,猶豫了一下,也說道:“教練,可能是我加速晚了,剛開始加速,就見陳建已經到了,有些慌了。”
兩人都沒什麼推諉,畢竟是團隊專案,找出問題才是關鍵。
“默契還是不夠。”
袁郭華微微搖了搖頭,接力賽各種突發狀況都有,見怪不怪,他也不是追究運動員責任。
其實方才袁郭華大概也看出了情況,何軍跟著接力隊訓練時間也有,但作為替補隊員,訓練的交接棒次數是要少了些。
而且,主要的一個問題也是陳建今年的速度爆發上來了,何軍作為專項200米的運動員,在起步和加速上是稍稍偏慢的,和陳建無法達到同步。
何軍和陳建達兩人速度偏差大,既然無法達成最好的默契,那麼陣容改變也就沒有太多可糾結的地方。
接力賽本來就是爭分奪秒的,各個選手之間速度的配比都是考慮到位。袁郭華心裡有了主意。
“明天的決賽,我們做個調整吧。第一棒依舊是沈運保,第二棒換成楊光宗,第三棒陳建……”袁郭華一個個人點了過去,然後指了指接力隊後面的蘇祖,“第四棒,蘇祖你上。”
“好。”蘇祖點點頭,他對接力賽也期待已久,接力賽的這枚團體專案金牌,他很看重,不想旁落他人。
一個優秀的短跑運動員,不但要自己能拿到榮譽,還要能夠幫助隊伍取得成績。接力賽是最能夠看出整體素質水平和考驗整體協作能力的。
“沈運保和楊光宗,你們的前兩棒力求的就是穩定,你們兩人的速度,即便跑不出優勢也不可能被其他人落下。第三棒陳建你的彎道技術也不錯,而且三棒的距離短,適合你達到高速,最後一棒,蘇祖,你接棒後就一個任務,沖!你的速度大家是信賴的。”
蘇祖作為全國男子百米紀錄的保持者,亞錦賽百米冠軍,短跑的實力自然毋庸置疑。
“這次我們的接力賽隊伍的總體實力是遠超過其他隊伍的,關鍵就看交接棒的默契。這樣,我們決賽的時候用混合式的交接方式,第1棒沈運保用上挑式傳棒,第2棒楊光宗用下壓式傳棒給陳建,第3棒陳建仍用上挑式傳棒給蘇祖。盡可能避免我們在交接棒中的遲疑和失誤。”
各人的技術特點袁郭華都瞭然於胸,既然要做調整直接就有成熟的應對方案。
一切,就看明天的決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