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酒店內。
廖遠開啟膝上型電腦,保持靈感,開始書寫樂譜。
但在創作之前,他還需要大致梳理一下整部歌劇的主要情節。
於是空白的文件上,一行行文字隨著讓鍵盤的敲打,慢慢浮現。
“在巴黎的一家歌劇院裡,怪事頻繁地發生,原來的首席女主角險些被吊燈砸死,劇院出現一個令人毛骨悚然的虛幻男聲。這個聲音來自住在劇院地下迷宮的‘幽靈’,他愛上了女演員克麗斯汀,暗中教她唱歌,幫她獲得女主角的位置,而克麗斯汀卻愛著劇院經紀人拉烏爾,由此引起了嫉妒、追逐、謀殺等一系列情節。而最終‘幽靈’發現自己對克麗斯汀的愛已經超過了個人的佔有慾,於是解脫了克麗斯汀,留下披風和麵具,獨自消失在昏暗的地下迷宮裡。”
故事全名為《歌劇院的幽靈》,故事並不算出彩。
但所謂歌劇,除了劇情之外,歌聲也是重中之重。
一首好的音樂,能把一個普通的故事,變得不再普通。
廖遠開始寫下歌詞,原版是英文,但如果要在京都大劇院展開演出,就必須把歌詞翻譯成中文才行。
“似睡還似乎醒,似夢似真
這迷離呼喚聲,顫動我心
是幽靈還是誰,在我身畔
這夜半魅影歌聲
不停地向我呼喚……”
等把一整首歌詞寫完,參考著劇情綱要,廖遠緩緩閉上雙眼,開始深扒記憶深處碎片。
在前世,他曾經幾次三番於世界各地觀看《歌劇院的幽靈》。
除了緊湊的劇情外,因為大量採用古典音樂如維爾第、奧芬巴赫的歌劇旋律,劇中舞臺燈光、佈景及服飾也是極盡豪華,因此,從1986年上演以來,《歌劇院的幽靈》的票房就節節攀升。
全球總票房超過30億美元,在世界各地,超過上百個城市都是演出了該劇。
廖遠並非是一個歌劇愛好者。
他對歌劇產生不了太多興趣,因此並未曾完整的觀看過這部歌劇的劇本。
但這部歌劇中的種種音樂元素,卻是讓他心潮澎湃,享受其中。
久而久之,除了音樂之外,整部歌劇的大致劇情也是深印腦海。
故事開始在1919年。
年邁的貴族拉烏爾,正在巴黎歌劇院參加一場拍賣會,拍賣師拍到一個八音盒,在一番競爭後,拉烏爾最終如願以償,打量著這個熟悉而陌生的八音盒,拉烏爾露出了複雜的目光。
隨後,拍賣師又提到了下一個拍品:在著名的魅影事件中,摔得支離破碎的大吊燈。
為了讓大家都能看清楚修復後的吊燈,拍賣師開啟了吊燈上新安裝的電燈。
一時間,大廳燈火通明,而在魅影的主題音樂下,舞臺上的大吊燈也開始幽幽升起。
時光開始倒朔回到49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