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於小魚把一千萬資金打入康樂公司賬戶後,石渝就要把董事長的職位讓給於小魚,但於小魚沒有接受。因為生意場面上的應酬不是於小魚的強項,或者也可以說她根本不喜歡這類人際關係的交往。
她還是喜歡做那些務實的的工件,而不是那些杯觥交錯。
公司的這次整改,經過幾人的多番推敲,才決定把公司更名為龍湖市康亦健醫療裝置股份有限公司。
公司的股權重新做了分配,石渝仍然繼續擔任公司的董事長,佔百分之四十的股份。於小魚任總經理,持有百分之五十的股份,徐彬任公司副總經理,佔百分之十的股份。
另外,公司裁掉了研發部,那些高薪聘請的技術人員,只有一位留了下來,其餘的,一看沒有了從前的高薪外,而且還需要下車間,他們又怎麼會矮下身段,像才畢業的大學生那樣子。於是,便都紛紛提出了辭職,並對石渝表示不理解,居然隨便就讓一個女人掌控了公司。
研發部唯一留下來的那位,名叫劉皓然,四十歲左右,早年畢業於北市科技大學機電系,是於小魚他們那個年代貨真價實的高才生,專業也正好對口。更可喜的是他的態度,公司如果不整改,他還打算辭職吶,嫌棄這裡人浮於事,幹不了多少工作,當然,也出不來多少成績。
所以,一聽於小魚說,憑藉個人能力競爭上崗,他這才決定留了下來,看看能不能打出一片屬於自己的技術天地。
而有關技術這方面,是石渝最頭疼的,也是他所不擅長的,所以研發部那些人,一聽到降薪,都紛紛辭職了,他的心裡就有點發慌。
而於小魚卻讓他不必操心這些,他需要做的就是他所擅長的宣傳,宣傳他們的企業文化,宣傳公司產品的功效,這些才是開啟產品銷售的重頭戲。
在以前,石渝的心裡一直認為,酒香不怕巷子深,他的產品不需要下這樣的力度去宣傳,否則會給人弄虛作假的印象。
唯一令石渝不快的,於小魚和他商量,要退掉即將到期的這層寫字樓,不打算續租了,把公司全部遷到比較偏遠的一片廠區。那是張鍵以前的廠房,他的公司擴建以後,一直沒有捨得賣,就擱在一邊荒著。
聽說公司搬遷到了有些偏遠的地段,雖然公司配有班車,又有一部分員工提出了辭職。
對於要離去的這些人,石渝和於小魚也不挽留。
縱觀公司的發展,以石渝以前的構想,是想往醫院以及康復中心推銷的,但以於小魚的構思,卻是直接推向社會,需要推銷人員以熱情的態度,豐富的中醫理論,去引導廣大人民群眾去體驗,去親自實踐,而這些,都需要石渝這位老中醫的傳人,去言傳身教。
當公司遷到新廠址後開業的第一天時,於小魚的前夫張鍵親自帶著他的技術人員過來,簽署了合作協議,他的負責康亦健公司的技術指導和裝置維修。
從內心講,張鍵不希望於小魚做這個公司的大股東,創業伊始的艱辛,他不想讓她再來第二次。當年,如果她不是為了照顧女兒,她也會和他一起並肩作戰。只是,天不遂人願,他母親不給力,讓她無法遠離女兒,只好在其他方面幫助他,勞心勞力也不亞於他這個經營者,更何況她要親自參與經營。
但他如今只有支援,無條件的支援。
石渝眼睛酸澀,望著懸掛的新公司名稱,他不知道未來會怎樣?
“康樂”與“康亦健”有什麼區別?
“醫療器械”與“醫療裝置”又有什麼區別?
這個於小魚會有什麼神通,會讓僵死的企業起死回生?
說真的,石渝一向很自信,尤其是對做生意。當年高考,如果不是石老爺子逼著兒子考中醫學院,說不定石渝就考商學院或者是音樂學院了。如果九泉之下的石老爺子,看到石渝運用他從小傳授的中醫理論去做生意,而不是做一名醫生,會是一種什麼心情?但他肯定辯論不過石渝的,因為石渝的人生充滿了無數的變數。
這天晚上,於小魚顯得有些興奮,她睡不著,就刷起了手機。
只見半杯咖啡動態裡說:
“當你揹負著沉重的行囊遠途,卻發現,此路不通,是轉身返回去重新開始還是原地踏步?”
於小魚在下面留言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