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其它小說>人民教師在大唐> 作品相關 (2)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作品相關 (2) (1 / 8)

,生薑驅寒暖宮,玫瑰舒氣美容,三樣加在一起對女人更是大有好處。

季嬋把兩張用過的油紙各剪裁成四份,裝了玫瑰紅糖再拿麻繩繫了,一共八個小包,都放到她前天剛編的竹匣子裡,每個月拿出幾塊泡上水,能緩解月經不調和排毒養顏。

楊蘭家門口的桃樹早早掛上了果子,果實孩童拳頭般大小,有著如玉一樣的碧色,帶蒂渾圓,桃尖上還帶著一抹俏麗的嫣紅,卻是離成熟還有一段時間。

季嬋看著眼饞,準備等幾日摘幾個下來做脆爽鹹甜的鹽水桃,今天她沒空,得跟著楊老爺子進城趕集呢。

楊家雖然有牛但是沒有板車,去城裡得坐別人家的板車,雖然都是鄉裡相鄰的,但是還是要給錢算作車費,就算人家不要,楊老爺子也拉不下這個臉白坐車。楊家一家包括季嬋全都去了,老爺子得賣蔗糖,楊秦氏打算給楊蘭扯些棉布做衣服,季嬋還沒見識過古代的市集也要跟著,是以他們這一行四人再加上前些日子借了團箕的楊石兩口子,還有趕車的漢子,一共七人。

板車一路上既要過泥濘難走的鄉間小道,還得翻幾個小山坡,顛簸得第一次坐牛車的季嬋都要吐了。慢慢的路變得寬闊平坦了起來,季嬋探出頭來看著幾乎要近在眼前的城池。

巍峨的城牆被黃沙浸染,帶有刀砍劍伐的傷痕,沉重的歷史氣息撲面而來。城門處有一班數十人的兵卒守衛,個個肩寬背闊,膀大腰圓,無需弓手,肱二頭肌都幾乎要撐破衣袖,而手中還握長矛腰配橫刀,身披甲仗,更顯威勇。別說是五短身材的季老師,就連身樣削瘦的楊石往那兒一站,都顯得嬌小可人。

季嬋抬頭看向城牆上的三個大字—通化門,胸中湧起一股自豪和感嘆的情緒。

這座由黃土夯築而成,外表包磚的城池,叫做長安城,是古中國歷史上的一顆明珠。長安城的前身是隋朝的大興城,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城市和中國古代最大的都城,養育了近五十萬人口,經濟和文化高度發展,是走在世界前頭的弄潮兒,它見證了一個朝代的覆沒和另一個朝代的興起,在歷經325年後的更疊才被宣告廢棄。

這裡,是她以後要生活的地方,季嬋吐出一口濁氣,攬緊了身邊的楊蘭。

進了城門還要拐過幾條通道才能到達東市,紮實壓平的黃土被牛蹄濺起一陣細小的煙塵,在經過一家騾馬行,趕車的漢子扯住了韁繩,牛車便停了下來,車上的人紛紛下車,店裡的夥計把牛車趕了進去。

隨著城市的發展,垃圾也就應運而生,為了整治亂丟垃圾的現象,唐朝的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法律,被抓到亂丟垃圾可是要杖打六十大板的,所以大多數人如果來市集都是把車馬寄放在騾馬行裡,以免牛馬亂拉糞便。

趕車的漢子和騾馬行的掌櫃是本家,他來寄放是不收費的,如果是旁人還要收幾文錢的寄放費。

下了車的季嬋睜大了眼睛打量著身邊的一切,帶著激動和滿滿的驚訝。

她的腳下是黃土壓實的路面,路兩旁還有成行遮陰的榆樹,周邊的深宅大院,寺廟道觀的飛簷重樓。

如果站在高處,或者有航空攝像機的話,她就能清楚的看到,宮城、皇城和百來個裡坊,把龐大的長安城分割成整齊嚴密的棋盤狀。整個城池橫豎有三十八條街道,街兩旁都有又寬又深的排水溝,深度可達到三米。

擔著扁擔吆喝著賣貨的小販,騎著高頭大馬的郎君,或者三三兩個婢女隨行的素帷小轎,坐在轎子裡的小娘子偷偷掀起窗帷向外瞧,看見俊美的郎君望過來的眼神急忙羞紅了臉放下,只是悄悄囑咐侍婢私底下打聽,想來過不久又是一樁佳話。

食店攤子早早備好了湯餅,由俏麗的老闆娘親自下的面,揪出一小塊在掌心一碾,拇指寬、兩寸長的極薄面片落入燒熱滾燙的湯鍋裡,一勺連湯帶面倒了滿滿一碗,厚切的三片燒鵝肉往碗邊一壘,撒上點碧綠的蔥花,再按照你的喜好加上一勺醋或是豆醬,香得過路的人都停下了腳步。

隔壁的福興鋪也毫不示弱,特地請了高鼻深目的胡人師傅來做餅,只見這個打著赤膊的歪果仁梆梆的摔著面團,旁邊的蒸籠冒著香甜的白氣,白麵餅坯抹油撒芝麻,擺齊進爐。隔壁客人要的帶餡燒餅出爐了,金黃香脆,咬一口滿嘴流油,裡面的羊肉胡椒帶出獨特的味道,要是嫌味道不夠濃重,還可以找掌櫃的要點蒜泥。

街道兩邊的鋪子和攤點數不勝數,有綢緞衣帽肆、珠寶首飾行、胭脂花粉鋪,還有騾馬行、刀槍庫、鞍轡店,再者是酒樓、食店、果子鋪什麼的,應有盡有,即便是後世逛慣了商場的季老師,也難免眼花繚亂。

楊老爺子擔著蔗糖和季嬋這些日子撿的一筐鴨蛋去賣貨,季嬋和楊蘭則是跟著楊秦氏進了衣料鋪子。鋪子格局簡潔,供顧客挑選的布料依次排開,顏色多到幾乎要晃花眼睛。

這間衣料鋪主要供應平民男女,所以它的布料大多以棉、麻為主,顏色也比較灰、淺。至於綾羅綢緞、大紅大綠的不是沒有,只是買了也只能在婚娶和過節的時候穿,這些都是依照朝廷頒布的命令的。

夥計熱情而又細心的介紹著自家的布,楊秦氏握住掛在腰間的錢袋,兩邊下垂的眼睛看向身邊的兩個小姑娘,一身低廉的粗布麻衣,洗得發白的舊繡鞋,頭上僅有一支木簪,耳朵上和手上半樣飾品也沒有,於是她握在錢袋上的手鬆開了。

或許是想起了那些蔗糖,楊秦氏心情略好了些,拉著兩個小姑娘上前挑起布料來。

此時已是初夏,風都是熱的,季嬋翻撿著穿起來柔軟吸汗的薄棉細布來。她的眸子半斂著,黑如鴉羽的睫毛拉出一條線條優美的弧,瓷白的小臉因為風帶上些薄紅,朱唇翹起,水潤誘人,一旁候著的夥計看得直發愣。

季嬋拿了一匹深藍色的粗棉布料翻看,布料展開後反倒不像藍色了,而是暗暗的灰色,價錢也還合適,十二文錢一尺,扯來做裙子剛好。楊秦氏則是給她們兩個都挑了一樣嫩粉的細棉用來做上襦,季嬋嫌這個顏色太鮮嫩了,換了價錢一樣卻更為淺淡幾乎近白的粉色,兩個老人則是買了較厚實,顏色也更深的棉布,價錢更便宜一些。布鋪的老闆見她們買得多,順手送了兩朵絹花,都是和衣服相襯的嬌粉。

回去的路上楊秦氏又買了兩斤鹽和一斤五花肉和三斤豬瞟,還有一些便宜的豬下水,然而這樣也籠籠統統的花了近兩百文錢,她有些心疼地摩挲著錢袋,等到了地方看見楊老爺子賣得一空的擔簍又喜上眉梢。

蔗糖本來就是有市無價的東西,何況楊家的蔗糖品質又好,掰下一小塊撚了撚,綿綿密密全是糖分,沒有半點渣子,用油紙包起來,再裝進楊秦氏和季嬋編制專門用來裝糖的竹匣子,好拿又幹淨,價錢公道,足斤足量。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