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了賈護士的話,江流心生感慨,基督教在清末迅速發展,是因為充斥著不幸與痛苦的土壤過於肥沃。再加上如基督醫院,教堂布施等行為齊頭並進,基督教在中國迅速扎穩腳跟。直到現代,中國依然有超過6000萬的未註冊的家庭教會成員。
當然,現代的基督教在中國的情況如何,聽下面一個段子就知道了。
“神說要有光,經黨委批准,於是允許有光。”
當然,民國初年的基督教,又是另一番情景了。拿這馬大夫紀念醫院來說,這是英國人的醫院,受英國庇護。所有人,一律不得持武器進入,否則,就是對英國的主權侵犯。這也是一些地下黨一暴露就往醫院跑的原因,那些反革命份子不敢進來啊。
說了這麼久的馬大夫紀念醫院,光聽這醫院的名字,就知道這醫院與“馬大夫”關係親密。那這馬大夫是何許人也?是中國人還是外國人呢?
說馬大夫之前,不得不提另一個外國醫生,彼得·伯駕。
彼得·伯駕,美國人,職業是傳教醫生。1835年11月,時年30歲的彼得·伯駕,來到廣州,在十三行內新豆橫街豐泰行裡開辦了一家俗稱“新豆橫醫院”的眼科醫院,這就是中國歷史上最早出現的一所西式醫院。鴉片戰爭時期,林則徐前往廣州主持禁菸,但是疝氣發作,廣州的中醫都束手無策。
這時候,伯駕站出來,表示要給林則徐治病。當時大家都不知道這洋鬼子安的什麼心,不讓林則徐去他那看病。林則徐不是一般人,非常坦蕩,直接去了新豆橫醫院,而彼得也是輕鬆治療好了林則徐的疝氣。
不僅如此,他還應林則徐之邀,為鴉片上癮者開出了戒菸的藥方;幫忙審閱林則徐給維多利亞女王,懇請她阻止鴉片貿易的書信;幫忙翻譯《萬國公法》。
伯駕在中國幹了許多事,但還沒來得及傳教,就回到了美國。伯駕走後,他的故事還留在中國,此後的外國傳教士為了方便,都基本往伯駕身上靠關係。這人雖然來中國的目的是傳教,但也為中國人做了不少好事。
那伯駕又與馬大夫有何關係呢?伯駕治療人的目的是為了傳教,但有一個人,是真的懷著一顆救苦救難的心來治療中國人的,這人就是馬大夫。
馬大夫,原名約翰·肯尼思·麥肯齊,中文名馬根濟,英國人。1874年,一則刊登在愛丁堡醫學雜誌上的招聘啟事引起了他的注意,倫敦會正在向愛丁堡醫學院徵集前往中國工作的醫生,馬根濟隨即報名參加。1875年,馬醫生到達漢口,開展醫療工作。不久後便聲名鵲起,許多病人從很遠的地方來找他治療。
1878年,馬大夫身為英國教會的傳教醫生,來到天津衛。剛到天津衛,馬大夫就治好了李鴻章夫人的病,李鴻章隨即集資,在三岔口的大王廟建立了一家先進的西醫醫院。
大王廟西醫院的宗旨是“凡局之經費,皆中堂之仁施”,對於前來就醫的病人,只收掛號費,不收醫藥費,生活貧困者則連掛號費也免交。再加上馬大夫醫術精湛,前往求醫的人絡繹不絕。
馬大夫不僅看病救人,還關心著中國的醫療教育。在說服李鴻章之後,“總督醫院附屬醫學校”的醫學堂正式開學,這個醫學堂,也是北洋醫學堂的前身。
但可惜,人的精力是有限的,馬根濟在37歲時因勞累過度,死在工作崗位上,後人稱讚其“貧民醫藥之救,本慈善之懷,不分國籍、不分種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