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
因為家中每天都有十幾粒蛋, 所以何田和易弦為建房期間準備的食譜中也少不了蛋。
早餐時可以一人一個水煮蛋, 或者做成煎蛋,和切成塊的黑布丁一起煎, 再加上一塊燕麥麵包,一杯茶。
另一份早餐選單是雜糧粥,水煮蛋, 饅頭, 還有醃辣白菜和醃蘿蔔條做的小菜。
第三種早餐是土豆麵包,醃鮭魚片,熱茶。
至於午餐, 這不是剛打到一頭大野豬麼,就容易解決了。
何田最先想到的午餐就是鹵肉加燒餅。燒餅放涼之後就可以裝進布袋裡,掛在地窖中儲存。要吃的時候拿出來烘熱就行,用菜刀在燒餅側面切個口, 就可以把肉菜放進去了。到時熱乎乎的燒餅夾肉菜,再配上一大碗野菜山菌湯,湯裡打上蛋花, 就是美美的一頓午餐,不費什麼時間, 又吃得滿足。
要是把野菜山菌湯換成紅薯面湯,鹵肉加燒餅也可以當晚飯吃。
要是幹活累了, 還可以隨時啃個燒餅補充能量,幾位幫工下山的時候,再給大家每人帶上些燒餅當路上的幹糧。
這麼一想, 燒餅還真是好用啊。
何田想在開工前提前做好一百個燒餅,她覺得這樣才有備無患,到時候說不定每個人的力量都得用到,沒有專門讓她只負責所有人飲食的奢侈。
所以,提前好幾天,她就磨好了做燒餅的面。
他們搬出攪碎機,把玉米粒、燕麥、野米、小米和各種豆子放進大桶裡,讓大米拉著木杆轉動了一個多小時,麵粉過篩後,隔天以一比一的比例和小麥麵粉混合,再次放進大桶裡,這一次,攪碎機的刀片換成竹板做的葉片,麵粉中加上酵母、一杯砂糖,再加上一桶輕水,再讓大米拉著攪拌成面團。攪拌的過程,何田時不時要去看看,是否要再加入水。
面團攪好之後,她和易弦兩個人才能抬動大桶,分幾次把面團倒進陶盆裡,蒙上浸濕的布,讓面團繼續發酵。
為了做燒餅,易弦這次可下了大本錢。他大動幹戈,專門做了一個室外的大烤爐。
這個烤爐的底部看起來和普通的爐灶一樣,是個四四方方的臺子,不過做得更大些,邊長一米五,近一米高,灶臺上坐著一個半球,很像因紐特人蓋的雪屋,正面留著一個拱券型的洞口,在靠近洞口的地方開著小煙囪。
這爐子看起來不怎樣複雜,何田目睹了整個建築過程,就知道事實剛好相反,易弦這算是把他學習古羅馬建築的知識和經驗都用上了!
建爐子之前,他先打了地基。
地基倒不難,他鏟平一塊地,在四角打進四根竹竿,之間綁上繩子,作為基準,沿著這四條線在地上挖出十厘米深的方塊,夯平土地,四邊固定上等高的木板,將混好的水泥倒進去,再鋪上一層編成十字網的細竹竿作為筋骨,再澆一層水泥,用木鏟推平,再和何田一人蹲在一邊,用一根四方木棍推一次,水泥面就十分平滑了。
水泥地基凝固後,易弦用磚頭和水泥蓋起灶臺,臺面上鋪的是之前做好的玄武岩石磚。
石磚和臺面風幹後,他開始建那個“小雪屋”了。
他似乎非常享受這個建造的過程,每次何田跑來的時候,都看到他面帶淺淺的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