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歷史軍事>七十年代那場戰爭> 六百四十四、買酒風波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六百四十四、買酒風波 (1 / 3)

走出森林,他們遠遠地看到了想要去的那個城鎮。說是城鎮,其實根本就無有城牆可用,也沒有什麼高大建築,說他是城鎮無非是居民多,房屋多。

房屋大多數是用竹子和木料建城的,高得也不過兩層樓。有三層樓那麼高的房屋很少,絕大部分都是矮趴趴的,很不起眼,看上去都很老舊、破損,足亦說明這裡的人們生活困苦,無有進取心。

為什麼這樣說?如果一個人連築造新房子的心成都沒有,或許他們是有錢不想蓋,是害怕戰爭。你的房子造的再好,飛機來了,經不住一陣狂轟爛炸,經不住一頓炮火的猛轟,也經不起越南人的沒完沒了的搜查和焚燒。在這樣一種情形之下,有誰不有心思,有膽量來造房呢!

另外,就是他想造也造不起,沒錢沒木料。

守著大森林,怎麼會沒有木料?

原先當然可以,可現在不同,越南人不讓他們進林子。其原因還不是怕這裡的村民私通游擊隊。

看看圍繞著城鎮邊緣建造的那些碉堡,到處拉著鐵絲網,還有一條圍繞著城鎮的那條窄公路,這一切,哪一樣不都是為了防備著林子裡的人。

所以說,此時住在鎮裡的人窮啊!他們沒錢造新房,連想也不敢想,只能將就著老房子。

看看這一片近乎於潦倒的村落,吳江龍就有些後悔,這麼窮的一個地方,哪裡能存好酒?

不過,大話是說出去了,不弄他幾瓶回去,那不是找著讓人笑話嗎?

吳江龍可丟不起這個人,困難再大也得找回面子。

於是他問阿竹,“阿竹,你來過這個村鎮嗎?”

阿竹點點頭,“來過。”

“那就好。”吳江龍顯然是很高興,他覺得自己救對了人,有阿竹這個嚮導帶路,去哪都很隨意,免得自己到處去瞎撞。

進去是可以,但是進去後去哪裡找酒,這到是個大問題。

阿竹說鎮內有供銷社,那裡肯定有酒。吳江龍認為這到是一個好去處,賣東西的地方自然會有各種物品。

供銷社位於鎮中央一個較為寬大的位置上。供銷社一詞也是來源於社會主義國家,意在供給人民,服務於人民。當時的社會主義國家陣營都用這個。那時可沒什麼商場,超市這些概念。按當時的思想觀念來劃分,只有資本主義國家才這樣叫。叫習慣了,老百姓覺得這樣也不錯,或者說它是百貨門市部也無不可,但就是不能與商字掛鉤,否則必有資本主義嫌疑,一旦攤上這個,什麼剝削、壓迫等一些非常革命的詞彙就會找到你,纏著你,理也理不清。

吳江龍帶著阿竹真的進來了,就在公銷社大門外徘徊。

進來不難,交易也不難。因為阿竹是柬人,自然會柬話,也懂的地方的一些規矩,最主要的,他的家就在這一片,是鎮子附近的村民。因此 ,她對這裡自然不陌生。

阿竹帶著吳江龍進了供銷社,一個店員問他們買什麼,阿竹說先看看。

櫃檯裡的物品不是很多,但對於阿竹而言,那也是琳琅滿目。游擊隊營區裡可沒這些東西,不說吃的,就是那些用的大小物件,還有做衣服用的各種布料,哪一樣不是他們急需的。

阿竹簡直是有些呆了,看哪樣都喜歡,覺得把他們全都運回去才好。

阿竹看,服務員也跟著看。

這是一個男服務員,他覺得阿竹眼生,便一個勁地問,“想買什麼?”

阿竹連著說,“看看,看看。”於是,讓這男服務員就有些不耐煩,不想理阿竹,隨後他把目光轉向吳江龍,用柬語說,

“這個女人沒主見,你想買什麼?”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