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日軍也沒看到子彈是從哪裡來的,但身後這個方向是肯定的。必須以其人之道,還之於其人之身。對方能冒然地把子彈打過來,還險些傷到原田,難道日軍的回擊,就不能傷到對方嗎!
正是抱著這個想法,日軍才朝那方向一陣瘋狂掃射。
如此一來,日軍這片陣地上亂了起來,日軍不停地拉槍拴,子彈上膛,還夾雜著個別人的叫罵聲。
這些,也包括距離吳凡宇很近的兩名日本兵。
兩名日軍本來是要向草堆裡捅刺刀的。當聽到原田喊聲後,不得不停下來,轉過身,也隨著其他人倉促轉身,不明所以地隨意開火射擊。
一時間,兩人的注意力不再是隱藏著吳凡宇的那個草堆,而是身後的某個方向,卻把後背亮給了吳凡宇。
吳凡宇一見機會來了。
他也不知道為什麼對面會有槍聲,是什麼人打的,為什麼要朝著這些日本兵開槍。總之,這槍聲吸引了日本兵,給他創造了機會。
機不可失,失不再來,而且,吳凡宇此時正身臨險境,如何不利用好反手一擊呢!
吳凡宇當然不會錯過這個機會。
就在日軍亂槍掃射,身前身後一陣混亂時,吳凡宇突然從草叢中一躍而起,飛身掄著柴刀向最近的一名日軍砍去。
砍法一樣,凌空一躍中,隨著下墜之勢,砍刀劈向那名日軍的腦袋。
為什麼是腦袋而不是身體的某個部分?
這與吳和平的訓練要素有關,要想一招致敵與死命,最好的辦法自然是腦袋。用槍時,他喜歡爆頭。掄刀時,這個習慣仍然改不了,還是腦袋。所以,他一擊之下,必是日軍的重要部位。
這次吳凡宇撿到一個便宜,他是從日軍後背下手,而且是偷襲,無法不一擊便中。
吳凡宇落地後,這個日軍腦袋在一聲悶響中,真的被吳凡宇劈掉一半。
屍體悶聲一響,摔倒在地。
聽到身旁有響動,另一個日軍轉頭,頓時看到了旁邊的情形。這個日軍稍稍一怔,趕緊把槍口調轉,想要用子彈來對付吳凡宇。
只可惜槍身過長,而且距離又非常近,轉過來,不是那般方便。
就在日軍還沒有把槍口對準吳凡宇時,吳凡宇一把抓住槍身,向前一帶,這個日軍踉蹌著靠向吳凡宇。
日軍兩隻手死死抓著槍托,到了現在都不想放手,他不想手裡的槍被人搶走,還想與對方來個奪槍大戰。
沒想到,吳凡宇的重點不是槍,而是日軍腦袋。
就在日軍身體靠向吳凡宇的一瞬間,吳凡宇一邊抓著日軍手裡的步槍,一邊是抓著刀的右手再次揮起,照著這名日軍腦袋又是一劈。
這一劈,由於沒有了落勢,手裡的力量又被分出一些,所以,柴刀下落不夠狠,力量不足,沒有劈開日軍腦袋,只是在上面開了一道大口子。
這一刀一去,疼啊!誰受的了,不死也是鮮血大縱。
因此,日軍不得不撒手,趕緊去護腦袋。
吳凡宇一見,心知不好,如果這日軍不死,他會拖累自己,只要稍稍遲疑,讓其他日軍反應過來,還有十隻槍將會對準他,那時再跑,可就難了。
所以,吳凡宇在一擊之後,發現這日軍沒死,接著便來了第二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