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遠看過去,盤山公路蛇一樣逶迤而下。
車隊像是一堆依附於其上的蟲子,在蛇身上緩緩而行,從蛇尾逶迤到蛇中部,再繼續朝著蛇頭方向前行。
車隊在忽隱忽現中,再次被一座山頭擋住,看不到其行進實體,轉而,又露出其全身,接著又延緩至下一段,眼看就要到了吳凡宇等待的那個緩坡轉彎處。
不久,車隊行行近。最先露出的,是行進在最前面的開路裝甲車。
裝甲車上駕著一挺口徑50毫米重機槍,槍口依服於兩塊鋼板間,槍手躲在鋼板後面,透過缺口瞄準前方。
這樣設計完全是為了保護人槍安全。只要操作機槍的人腦袋不露出來,前面的敵手很難擊中他,如果這名槍守縮在鋼板之後,什麼樣的武器能穿透呢!除非被火炮擊中,步槍拿他一點辦法沒有。
另一個可能,就是子彈能準確進入缺口,必定能讓機槍手一槍斃命。
而駕駛室的駕駛員更在重點保護之列。
他的視野只是一具很小的視窗,駕駛員只能是依據著這小小的視窗透向外面觀察視線。為了不被外面的火力擊中,視窗面積做的能多小就多小,只要不影響駕駛就行。
除了這兩上部位外,車裡的人員從外面幾乎看不到,子彈也打不到,這便是起名烏龜殼之故。
總之,這是一輛全部被鐵板包裹起來的能夠行走的鐵棺材。
面對這樣一具特殊怪物,對於當時的中國軍隊而言,在戰場上,很難拿出解決它的辦法。
最有效的途徑,就是依靠爆破手,挾著炸藥包,潛身過去把他炸掉。
可想而之,在敵方火力的打擊下,想要靠近他,該有多難。
這樣一具鐵櫃,放在吳凡宇眼中其實什麼都不是,因為他與現在的坦克比起來,簡直就是兒童玩具,可在特定時期,他就相當於高技術立品,領先於中國軍隊幾十年。
沒辦法,對付這樣的玩藝,中國軍隊沒有趁手的傢伙式,只能是依靠簡易步槍和炸藥包。
吳凡宇碰到的就是這個難題,炸藥包沒有,火炮更沒有,想要在前面埋上一顆地雷都不可能,最終的辦法,還是要靠手裡的這支三八步槍。
事上難題千萬個,就看你有沒有心,如果有,辦法總是會被想出來的。
吳凡宇就想出了兩個方案。
一打駕駛員,二擊輪胎。如此才能讓鐵甲車停下。
當鐵甲車爬上一道小陡坡,緩緩轉過山彎時。
這時,他沒辦法不降低速度,路面窄,車速快,很容易打不過方向盤,打急了,不是撞山,就會下溝,因此,只有緩下車速,才可以平穩地移正車頭。
鐵甲車轉過車頭,剛剛把車頭擺正,駕駛員的視窗恰好與吳凡宇射擊視線成為了一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