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歷史軍事>七十年代那場戰爭> 第1017章 事出無因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1017章 事出無因 (2 / 2)

孫向偉又說:“這季度的訓練強度不是很大,也沒有外出任務。你可以準備一下,我去幫你向大隊長請假,今年就把年假休了吧!”

吳和平簡直不敢相信自己耳朵,直直地望向孫向偉。

“怎麼,不信嗎?”孫向偉說,“特戰隊員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慾。總不能因為訓練,讓你們沒有親情吧!只要符合部隊規定,不違返紀律,該屬於你們的權利,你們都應該去享受。”

孫向偉的思維邏輯與部隊的許多軍事主官不同。他們認為,戰士們應該克服個人困難,全身心地投入訓練。一旦到了訓練緊張階段,便特別強調軍隊的重要性,緊張性。對不休假,不請假的戰士都給予特殊表揚,並在年底時,給予一定程度上的獎勵。由此,在部隊,三年不探親的戰士們比比皆是。

而孫向偉則認為,這樣做即剝奪了戰士們應享受的權利,又不符合人性實質需要,完全是某種不正當的利益觀,和偏頗價值觀的政治自我,這是部隊中存在的一種不正確的思想觀。所以,他極力反對。他主張,戰士們有困難,無論是個人的,還是家庭的,組織上都要想辦法去幫助解決,而不是用宏觀的思想論調來混淆,去壓制個人情感。

而今天的吳和平,正是處於這樣一個十字交叉路口上。回家探親完全符合條件,但受訓練形勢影響,他又不想把個人利益放於集體利益之上,應以訓練為主。正是因為這種難以調和的矛盾,讓他猶豫不決,自己要不要請假回家去看望母親。現在,政委主動提出來,實出望外,可他怎麼回答呢!說是,還是不是。

由於他與孫向偉都是第一次正面接觸,用老百姓的話說完全是生的很,互相不摸底。準確的說,是吳和平還不瞭解新政委的脾氣秉性。假如政委在試探他怎麼辦,一旦自己同意了,很可能會給新政委一個思想政治不堅定的印象。那樣的話,雖說自己探家目的達到了,卻給領導留下一個不能公而忘私的評價。

吳和平是準備在部隊幹一輩子的,就像自己父親一樣,當一名英雄,人人樹大拇指的軍人。但是,如果讓領導有了不好的印象,那他的這一想法會大打拆扣。誰知道那一天,因為某種原因,會把自己調離這一特殊群體呢!或者在進步的道路上出現一道障礙呢!這些可能不是沒有。

對於吳和平的猶豫,自然瞞不過孫向偉的眼睛。他繼續安慰說:“大隊長那,我明天去說。不要有什麼負擔。你父親因為訓練任務重,長年很少回家,你也不小了,應該關心下自己的母親。”

孫向偉的這幾句話,差點讓吳和平掉眼淚。

是啊,他在部隊幹了快三年,沒人跟他說過這麼親切的話。通常都是努力工作,刻苦訓練,一個一個沒完沒了的訓練目標。對於這些,他似乎已經機械化,很少去想家裡的事情,也從沒站在兒子的角度上,主動去替母親想一想。

的確,這些年,董燕過的很不容易。有家像沒家,有親人也是天各一方。在吳和平當兵走了之後,他們這家就形同虛設,長年只有他一人在孤守。有時,她真後悔讓吳江龍走,也後悔讓吳和平當兵。

人這一輩子,如果沒有一個溫曖的家,生活的情趣便會降低許多。有首古詩這樣說道:“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忽見陌頭楊柳色,悔叫夫婿覓封候。”時不時的,董燕真有這種感覺。

第二天,孫向偉找到李玄武,說他同意吳和平休探親家。李玄武不解,反問孫向偉:“我怎麼沒看到他寫請假報告?”

按著部隊探家規定,請假得由本人寫出請假報告,然後透過一級級審批,直到主管領導同意後,才可休假。

直到現在,李玄武即沒看到吳和平的請假報告,也沒聽到他們中隊長和他本人說過。突然間,孫向偉和李玄武說這事,李玄武當然不理解也不能接受,而且在一時間內,還對吳和平有了想法。

李玄武心裡想:“這小子,探親就探親吧!連個口風都不露,突然讓政委來說,這是搞什麼嗎!是耍心眼,還是不敢直接來說。”

李玄武最不喜歡自己的兵,有事給自己繞彎子。有什麼事就說什麼事,直來直去最好。只要他能辦的,他李玄武從不含糊。他又怎麼不懂得愛兵如子的道理呢!

可現在,這個假不是吳和平自己來請,卻透過政委當說客,他能不發火嗎!不等孫向偉再說話,李玄武便直接了當地兌了回去:

“不行,沒看訓練任務緊張嗎!等過了這段時間再說。”

說完,李玄武頭也不回地走了,竟然把孫向偉一個人撂在那。

孫向偉尷尬地站在原地半天沒動。他怎麼也沒想到,就因為吳和平休假這樣一件小事,竟然在特戰大隊弄出一場風波來。

喜歡七十年代那場戰爭請大家收藏:()七十年代那場戰爭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