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我知道了,甲子不就是六十嗎?不用讀書,真的不用。”劉晟翀百般推辭。他真的不喜歡讀書這種東西,要不然以他的天賦也不至於到現在連大字兒也不識一個。
朱高燧搖了搖頭,他已經決定的事情絕對不會改變。
“不行,你就別想逃了,這個書你是肯定要讀的。吃完了這頓你就趕緊去給我到河裡面挖泥沙,反正你已經迴游泳了也不怕會被河水沖走。記住啊!吃完這頓飯就去。”似乎讓劉晟翀讀書已經成為了他非幹不可的首要任務。
劉晟翀無奈的搖搖頭,只能選擇沉默的答應。畢竟是落到了人家的手中,他要幹什麼麼事情都得受到擺佈。
“我小的時候作為王府世子必須要看非常多的書,非常非常多。基本上每一位世子的閱讀量都非常高。雖然有很多世子已經命中註定了沒有成為皇帝的命運,不過我們仍然需要學習很多東西。隨時都有成為皇帝的可能。”
這層意思劉晟翀深有體會,他也經歷了可以印證這些話的事情,當初就在朱祁鎮在土木堡之變之後大明沒有皇帝的情況下,于謙和孫太后就立刻做出決定:在諸多朱家人當中甄選一位德才兼備德藝雙馨的王爺可以繼承大統臨危受命,當時他們兩個曾經把目光集中到了一個叫做朱瞻墡的王爺身上。
一看名字就能看出來這個朱瞻墡和明宣宗朱瞻基是同父的親兄弟,也就是朱祁鎮朱祁鈺兩兄弟的親皇叔。朱瞻墡這個人雖然早就已經成為封王,但是品行和名聲在地方和朝廷都非常不錯,所以才會成為孫太后最首要的人選。不過後來朱祁鈺主動和太后提出自己想要繼承大統,甚至還用了一些威逼利誘的手段太后才會同意在眾大臣的面前宣佈讓他成為下一任的大明皇帝。
從這一個方面就能看出無論是在任何朝代,皇家後代的培養工作也是讓皇帝放在心上的難題。老朱之前定下來的嚴格的規定一直都不斷地延續,朱家的這些後輩才能沒有在富貴當中墮落下去。
“所以啊,我以前還是朝廷裡面的王爺,你拜在我的門下也算是個小王爺了,你到什麼地方去都可以挺胸抬頭,然後就可以……”
劉晟翀猜測說道:“然後我就可以打著你的旗號在江湖上為所欲為為非作歹了?”他才不屑於成為什麼小王爺呢!當初那朱祁鎮和朱祁鈺都和他稱兄道弟,這大明的皇帝他都不放在眼裡又怎麼會在乎小王爺這樣譁眾取醜的虛名呢?
“不行!絕對不行!”沒想到朱高燧卻一口否決了,而且否決的非常堅定。
這有點出乎了劉晟翀的意料,雖然只是他隨便說說的也沒想到會得到朱高燧這樣的態度。像他這樣一個喜歡虛名的人竟也會不喜歡自己為他吹噓大名。
“無論到什麼時候你都不能和別人提起你見到過我,更不能和別人說你跟我學過武功在一起生活過,總之你就當在這裡從來都沒有見過朱高燧這個人。對任何人都不可以說起,我的家人後代不可以,農心武他們也更不可以!”
朱高燧的語氣非常堅決。他這麼做有他非常辛酸的理由。
“為什麼?”劉晟翀反問道。
朱高燧語重心長地說道:“我本就是一個死人,早就不應該活在這個世界上。我那個年代的人大多都已經死了,不會有人希望我還活著的。所以你一定不要和任何人提起我在這裡。你以後一定會離開這個地方的,但是我不行。我所說的每一句話你都要記住,尤其是我剛才說的這些。”
“嗯,知道了。”他回答的很隨意,心裡面卻非常震驚。看來自己還是能後離開這個地方的,至少不至於要等到熬死這個老傢伙他才能自由自在的離開。
老傢伙的意思就是過不了多長時間,這個時間也不知道會持續多長時間。在那之後他應該就能離開這裡,而朱高燧可能就會永遠的留在這裡不會有人知道。
“我吃完了。”劉晟翀感覺自己有些心不在焉的,很不在狀態。“裝泥沙用的筐在什麼地方?我現在就去河邊。”
他放下手中的碗,一上午的飢餓問題終於被解決了,生活還是要繼續,他就要接著跟著朱高燧學習文化知識了。
“你稍等一下!”聽到他這麼說,朱高燧急忙放下手中的餐具,走到一間石室裡面拿出了一個他自己編織的竹筐。這個竹筐能裝的非常多,所以對強度的要求也非常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