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勝門,兵部於廷益。”
于謙的一句話一落地,整個奉殿之內頓時鴉雀無聲。于謙前九個門的佈置都是非常合情合理,比較讓人感覺有些無法接受的就是嚴苛的軍令。而這句話才真真正正的看清了于謙的為人。
1398年對於大明帝國來是一個比較特殊的日子,這一年舉國上下送走了大明王朝的建造者——農民,乞丐,和尚,造反者出身的老朱也終於熬不過時間,把整個下交給了自己的長孫朱允炆。這位對任何人包括自己都苛刻的能人的離開對於國家來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損失,老朱的一生經歷了人世間最大的落差,才導致在位的時候極其照顧民間百姓的生活。這也就是為什麼他的離開對這個國家來是損失。
因為他知道一個道理:社稷為重,君為輕。老百姓才是一個國家的根本。
就在老朱歸的這一年帝國誕生了一個未來可以挑起大梁的人物,上面的那句話也正好是他的,這個人就是兵部尚書于謙。
對於現代人來提起于謙這個名字,絕大多數人想起的還是德雲社有名的捧哏。但是六百一十九年之前出生的這個人也應該得到我們的尊敬。還記得學課本里出現過一首于謙的七言絕句:
千錘萬鑿出深山,
烈火焚燒若等閒。
粉身碎骨渾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間。
各個版本語文教材內容可能不同,我所學到的北師大版應該是這樣的。當然,于謙還有其他的作品,其內容都是彰顯了強烈的民族氣節。而於謙的確是一個忠於國家的忠臣。
在不久之前的土木堡之變當中,主動承擔起為國分憂的重擔,也漸漸地從百官當中脫穎而出。其實,在朱瞻基當政時期的三楊時代,三位老臣就已經發現了于謙這個人才,一點一點的提拔他。于謙在朝中的官職雖然也很不起眼,卻是一個連王振都不敢惹的人。
有的時候就是這種不起眼的人才能夠義不容辭。
“於大人,不可啊!”
“於大人,你怎麼能?”
于謙身邊的朝臣全都吃驚的看著他,連連勸阻。于謙是一個文官,雖然從古之間從來都不缺少文官上戰場的先例,但是一旦失敗就是死無葬身之地。這些人不會理解于謙從哪裡獲得的勇氣。
朱祁鈺俯視下面,看著目空一切的于謙,多餘的話也什麼都不想。早在之前,于謙就和他提到過這個決定,他也是極力的反對。【】可是即便是朱祁鈺用殺頭的罪名要挾于謙依舊無濟於事,于謙已經做好了為國就義的準備。
“皇上,於大人乃是文官,上了戰場恐怕性命難保。還請皇上另換德勝門守將人選。”金濂事先並不知道于謙的安排,出於考慮他的安危,急切的請求朱祁鈺道。
接著也源源不斷有大臣去和朱祁鈺請求。他也只能等著這些人的聲勢弱一些才找到機會和眾臣解釋。
“眾卿的心意我已瞭解,於大人也是經過慎重的考慮才做出決定的。我大明有如此忠臣,一定能取得勝利。”這些也不過是朱祁鈺應付的言辭。他作為皇帝,當然希望有越來越多這樣的人鞏固他的統治,反正於謙非常信任他,而且還不是自己最親近的幾個手下,他也不用那麼在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