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有了
深夜,李響結束了一天的工作。
他把電瓶車停在家門口,雙腳擦地,點燃一根大前門,陶醉地吸著,仰望著灰濛濛的天空,卻遲遲不肯進門。
歲月在他古銅色的肌膚上留下痕跡,鬢角的頭髮也已斑白。
一天又一天,重複地工作,似乎只有現在的時間才屬於他。
一箇中年男人,上有老,下有小,一睜開眼睛,整個世界都是需要依靠他生活的人,而他卻再也沒有了依靠,這種感覺真的很累。
回想這一生,有的時候,李響甚至想死,如果不是還有孩子和老人要養,他或許真的會撒手人寰。
“如果人生能夠重來一次的話,我一定能比現在過的更好吧!那些充滿悔恨和遺憾的事情,也不會再發生了吧?”李響喃喃自語。
他的年代,處在改革開放的奔騰年代,充滿了機遇與變革。
李響記得,比他大幾歲的雷總曾經說過一句話,只要能站在風口上,就算是頭豬也能飆到飛起。
八十年代末,時代的洪流席捲整個華夏,那時的李響成為了一名高考落榜生。
那個年代,被分化和割裂的兩大人群,站在了淳樸和現實的兩端。
步入社會的他鑑證了那個時代的潮起潮落,並完美地錯過了那個充滿無數變革年代的所有機遇。
八十年代初,國家開始發行國庫券套取現金,用於現代化生產建設。
1988年,國家對國庫券作了重要改進,國務院允許轉讓國庫券,普通老百姓也可以用國庫券兌換現金。
也就是在88年的那一階段,有人抓住機會,透過投機倒把,倒賣國庫券,從一個萬元戶發展成為百萬級別的大富豪。
在那個年代,一切都屬於集體的觀念依然深入人心,股份制改革並沒有很好的落實到各個企業,能成為百萬富豪的人,整個華夏寥寥無幾。
88年後半年,國家調控經濟,降低利息,刺激經濟增長,當時,真空電子股票從100元一股漲到2200元一股,飛樂音響從50元每股漲到600元每股。
89年,發行股票已有一段時間的深發展推出年中分紅,兩股送一股策略,股票半年間漲了百分之九百。
而萬科則漲了百分之四百七十六。
1990年12月,上證所和深交所掛牌營業,那個年代流傳的說法,凡是持有老五股和老八股票的股民,手中的股票都能翻上千倍。
1992年,電影《瘋股》上映,那一年,所有人都在為股票發瘋,股票認購證被人們稱呼為發財證,股票市場賺錢如同撿錢一般輕鬆。
那幾年,股份制改革浪潮襲來,無數國有企業被經理背後使絆子搞到瀕臨破產,最後收購到自己名下,化為私產。
93年開始,下崗浪潮奔湧而來,無數驕傲的國企職工紛紛離崗,有的走街串巷,做起小本生意,有的則下海經商,更多的則是對於這個新社會的無所適從。
94年,炒期貨的浪潮興起,當時,用五百元的保證金就可以認購兩萬期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