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林的問題對吳斌來說就是個小兒科,卻讓吳斌大驚失色。
“如何實現計算機各組成單元結構的sis共容?”
這是計算機內部邏輯實現的問題,sis是計算機最原始的單指令單資料控制指令的簡稱,意思已經和1966年美國計算機專家麥奇爾.j.福林提出的sisd單指令流單資料流很接近,這可是四十年後才提出的概念,如今才1924年……
打個簡單的比方,最開始的計算機就如同計算器,在摁下1+1命令,然後摁=進行計算得出結果。
而指令流和資料流直接面對的就是程式了,計算機按照程式調取指令和資料,進行連續運算,告別每一項命令都由人工進行干預的麻煩。
吳斌搖搖頭,自己對美利堅也是太好了,沒想到蝴蝶煽動一下翅膀,在美利堅的西部沙漠颳起一陣旋風,區區一年的時間,已經發展到這個地步,華府花的幾千萬美元實在是太值了。
而吳斌呆滯的表情,落到布林的眼裡,已成了怯懦和謊言戳破前的慌懼。
布林走向布恩旁邊,說道:“布恩先生,看來我沒必要介紹下去了,我們的大華專家需要惡補一下計算機知識,這需要很長時間,也許,到我們計算機專案成功之後,他就能理解什麼叫sis了。”
布恩惱怒布林先生的直接,讓他在眾專家面前下不來臺,而四周的科研專家也開始竊竊私語,看向吳斌的眼色頗有鄙夷之色。
連帶的先期進入研究團隊的甲骨文磁儲存裝置的研究人員也不自在起來,因為陸續有人看向他們,似乎在說:這就是你們的老闆?
而在吳斌身後的叢嘉和丁鳳敏也低著頭,默不作聲,這樣的場景他們不感到意外,雖然他們看到甲骨文的一系列科研成果,但在計算機這種尖端研究,和外國人比起來,他們對吳斌還是缺乏信心。
當然些許的僥倖還是有的,叢嘉偷偷抬起頭,看向吳斌,發現吳斌的臉色從開始的錯愕到回過神後的坦然自信。無形中爆發的氣場讓叢嘉下意識的選擇相信,這……
吳斌環顧了一下四周,或鄙夷、或漠然已經少許有期待的目光,咧嘴一笑。
布林的提問,歸根到底涉及到計算機結構的設計,最開始的時候,科研專家對運算器、控制器以及儲存器沒有實際的概念,往往在儲存器上設定一個運算器,又在主控電路上設定運算器,再加上主運算器和控制器,一臺計算機設定了多個處理器。
這就帶來嚴重的相容後果,導致邏輯命令設計的難度大大增加,以至於運算錯誤擺出,計算機無法進行有效工作。
直到1946年馮.諾依曼提出計算機五大結構理論,才解決這個問題,那就是將計算機分為輸入輸出裝置、運算器、控制器以及儲存器。
這就是沿用後世的cpu、記憶體、硬碟、顯示器、鍵盤滑鼠透過主機板,構成有機整體的計算機結構。
吳斌的遲疑是在考慮該如何回答的讓美國人滿意,又不透露出太多的東西,要是自己親手扶出一個美國爸爸,那就尷尬了。
思來想去,還是認為為計算機結構保密沒有必要,就算自己不說,美國人也會摸索出路子。
當初美利堅在二戰末開展積分計算機研究後不久就確定了馮.諾依曼結構體系,因為經歷過失敗,肯定會有天才想到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