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有些失望,不過想想練功的辛苦,還是算了。
……
康熙元年十月,新式紅衣大炮與□□研製成功,火器營隨之建立。
康熙二年九月,遠航船隊返朝,帶來了無數奇珍異寶。一同回來的還有西方各國使團。
十一月,朝廷下令,正式開放海禁,設立閩、粵、江、浙四海關,分別管理對外貿易事務,並派軍隊前往海關駐紮。
康熙四年三月,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繼茂相繼上書,以年老體弱為由,疏請撤兵,解除總管粵、閩兩省事務。
朝廷準許其二人所求,收回封地,加封尚可喜為太子太師,尚之信為平南將軍,耿繼茂為一等公,其子耿精忠為忠勇伯。
早在順治十七年時,雲南省的俸餉九百餘萬,加上粵閩二藩的運餉,年需兩千餘萬,清朝財賦幾乎大半都耗費於三藩。
如今兵不血刃解決了兩個藩鎮,眾臣皆是大喜過望。
洪承疇卻有些憂慮,對俞青進言道:“三藩之中平西王勢大,當初吳三桂初鎮雲貴,朝廷曾準予便宜行事,雲、貴督撫全受他節制,所除授文武官員,號稱”西選”,”西選”之官幾遍各地,根本不聽朝廷調令。
只知有平西王,而不知有朝廷,吳三桂狼子野心,由此可見一般。
早在先帝駕崩時,吳三桂就有意試探,擁兵北上入祭,當時太後娘娘您令簡親王率二百驍騎軍出城相迎,吳三桂大為驚嚇,這才退走。
如今平南王與靖南王投誠,吳三桂卻毫無反應,這實在不合常理,微臣以為,此人定有謀劃。”
兵部尚書王熙聞言,道:“如今廣東與福建二省已不足為患,吳三桂孤立無援,短時間內只怕不敢有什麼動作,何況如今咱們又有新式□□和大炮,國庫充實,即便打起來也不怕,倒也不必太過擔心。”
俞青點了點頭,沉吟片刻,道:“幾位說的都有道理,只是凡事小心為上,吳三桂素來狡詐,咱們不可不防。”
眾人商議了一回,最後決定派簡親王濟度暗中帶兵前往雲貴一帶,以防萬一。
康熙四年八月,因不滿朝廷作出撤藩的決定,平西王吳三桂於雲南起兵造反,自稱天下招討兵馬大元帥,提出”興明討虜”,將矛頭指向朝廷。
朝廷早有準備,下令由簡親王濟度與襄親王博果爾率軍迎戰。
有新式火器相助,一路勢如破竹,吳三桂節節敗退。
康熙五年十月,清軍進入雲貴省城,吳三桂兵敗自刎,歷時一年的戰爭結束。
三藩事了,大清日趨安定,康熙已經十三歲,少年皇帝的婚事便成為了前朝後宮共同關心的頭等大事。
自滿清入關,受漢族文化影響,女子慢慢開始以柔弱為美。
然自從有了俞青這個變數,卻是讓往溫柔賢良方向發展的苗頭半途夭折了,被壓下去的尚武之風又開始流行起來。
京中的貴族女子們紛紛撿起那弓箭長鞭,民風也日漸開放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