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都市言情>一枝一葉:望見天梯> 第134章 我也有私心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134章 我也有私心 (1 / 2)

龍一人『插:“咱村紅豆杉的保有量,比青虛山只多不少,光我在烈士陵園就種植了兩千來株,種的時候,李若雲只知道它可『藥』用,因為她父親就常用它的枝葉入『藥』,但並不知道它就是紅豆杉,會這麼值錢,而且有抗癌作用。

當葉西來信報告這一個喜訊時,李若雲,這是烈士們的在之靈的啟示,不然,在墓碑兩側,咋會偏偏選種紅豆杉呢,烈士們也希望紅豆杉為堯谷村的子孫造福呀!”

燕一鳴問:“那個烈士陵園有多少名烈士呀?”

“1006名!”

“規模不哇!咋沒聽過呢?”

“是呀,解放初期,民政局有人來看過,當時,百廢待興,一時間顧不上修繕,後來,一個又一個運動來了,人們都忘記了這回事,咱這個陵園裡,埋葬的多一半是咱獨立團的戰友,42年反圍剿,我們一個獨立團,為掩護軍區機關撤離,為掩護堯谷的兵工廠和後方醫院的轉移,據守村南西溝,和敵人激戰四三夜,敵人動用了所有火力,把整個山頭炸的深翻三尺,最終,他們撂下了一百八十多具屍體逃走了,而我們一個團的戰友,活下來的只湊夠半個連。犧牲慘重呀!

我轉業到堯谷時,我們的師長——當時的副團長,老龍,每年清明,你別忘了給躺在老鷹溝的戰友們燒把紙去呀,我當時向他要了一件東西,是埋葬在老鷹溝的戰友的名單,籍貫和年齡。師長,這裡的名單並不完全,有二十多個補充上來的戰士,是剛剛入伍兩的新戰士,沒有他們的姓名籍貫,只能算是無名烈士了。

和李若雲結婚後,我的老岳父,幫我去墓地,一個一個的根據簡單的木樁墓碑核對姓名,又重新用油漆把墓碑寫了一遍,直到合作化,我消極牴觸,受了留黨察看的處分,實在想不開,就選擇兩深山和犧牲的戰友作伴,一去二十多年,我自己開採石頭,為他們都換上了漢白玉的墓碑,刻上了他們的姓名年齡和犧牲年月日,每一座墓碑邊種兩株當時叫葛洪樹,如今叫紅豆杉的樹苗。”

姚輝問:“你二十多年就為守這一座陵園嗎?”

王世英接過話頭:“他們夫妻,這二十多年,植樹造林近千畝,他們這二十年試驗種植成功珍稀『藥』材幾十種,他們開荒種地除了自給,給村裡困難戶接濟糧食數萬斤,特別是在饑荒年代,他輸送的糧食救濟了不少人家”

王同林接話:“咱村比鄰村遭受的災害輕,也與咱村幹部偷偷擴大社員自留地有關,這個主意也是老龍給咱們出的。

幹部們齊心協力救助社員,咱村支書王世英卻差點餓死,他恨自己骨頭軟,沒有頂住浮誇風,以至於讓社員捱餓,他顧了東家顧西家,就是不顧自己。鄰村的幹部給他送點糧食被他拒絕了,這個好理解。可是老龍給他的糧食,他該吃點吧,他偏偏又送給餓病聊其他人。老龍拿他沒有辦法。只好自己先把三十多斤茯苓埋在樹根邊,然後領著王世英去挖茯苓,王世英還真以為是他自己的發現,這三十多斤茯苓當糧食,救了世英一命,這個秘密只有我知道,今我才揭穿。”

聽到這裡,劉品賢借用王典成的電話,往縣委辦公室掛電話,他要辦公室主任,通知林業局局長,民政局局長,交通局局長,旅遊局局長明般趕到王莊鄉堯谷村,他要辦公室主任,與縣長汪德山聯絡,要是汪縣長有空,邀請他來堯谷村看看。

此刻的解主任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年輕的姚輝和燕一鳴卻來了興致,他問:“龍老。當初,你對合作化的牴觸,是你有啥想不通?”

“我認為一部分黨員誇大了農民的自發資本主義傾向和農村的兩極分化情況,上鋼上線,不是根據農民的思想覺悟水平,農村現實生產力發展水平,自覺自願的組織起來發展生產,而是採取搞運動的方式,強迫命令,一陣風把分散的農民強行攏到一起。土改分到手的土地,在咱手頭剛剛焐熱,就又要把土地交出去歸為集體,土地本來是農民的命根子,手頭沒有了土地,大家都驚慌失措,感覺不到根在哪裡家在哪裡了。當時,我本饒感覺就是這樣,我哪裡會有積極『性』搞農業社?”

王世英『插』話:“不要誤會老龍只顧自己的發家致富,當年,村裡組織互助組,老龍特別積極,他總是帶領互助組給困難戶春種秋收,那些困難戶的莊稼長得和他自己的一樣好。”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