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似乎也不錯,但卻缺了靈魂,軍隊如果沒有靈魂,他們就不知道為什麼而戰,光是擁護趙泰這是不夠的,總有淡化的一天。
那意念就極其重要,軍隊還可以更強,而且也需要一個意念來約束他們,也就是俗稱的給軍隊上一層保險。
最好的辦法就是進行意念層度上的約束,畢竟軍隊人數多,也是武力的絕對巔峰勢力,用武力來管束武力肯定行不通,自己鎮壓自己,自己打壓自己?
變法之前是為了吃飯,那變法之後能做的可就多了,某個時期的那種軍隊意念完全可以照著搬,為天下人而戰,這就是意念。
不止是意念及道德,還得加強士卒跟百姓的聯動。
畢竟在那個國家成立之前,古代軍隊跟士卒似乎並不是很受人待見,百姓見到就怕,也跟士卒的作風分不開關係。
而且很多時候士卒都有一些蔑稱,那可不是什麼好的詞彙。
所謂士卒跟百姓團結,那就是軍隊能在任何時候都能站在百姓的立場,而百姓也能尊敬士卒,彼此間形成共生關係,而不是聽到軍隊來了就怕,那是惡勢力,心虛的人才應該怕的,不是百姓。
而趙泰早就抄了一些軍紀應用到自己的軍隊之中,進軍常山的時候對百姓秋毫無犯,去幽州的時候也是如此。
百姓能踴躍從軍也是基於此點,那都是看得到的影響。
士卒跟百姓的團結已卓有成效,就常山而言,百姓見到軍隊士卒是沒那麼害怕的,因為他們知道軍隊是幫他們的人,不是害他們。
就趙泰實行的軍紀並不是什麼秘密,百姓不說全部記得,但也大概知道。
現在而言還沒有人大膽到因為軍紀而把士卒幫他們視為理所當然,甚至頤指氣使的現象。
可時間久了肯定會出現,那就得在軍紀的基礎上給士卒賦予一種實際地位,還有各種層面上的地位。
就跟某個時期尊敬士卒是一樣的,這就得把制度更加完善,提高軍隊跟百姓的覺悟才行,這並不容易,需要很長的時間。
只要把這些做出來,趙泰在帶軍出征的時候也不用那麼幹巴巴的了。
就是那種想說的,說出來會很突兀,軍隊士卒也不明白他要表達的意思,牛頭不對馬嘴的豈不是很尷尬。
而其他的好像又沒什麼好說的,他總不能說打了勝仗賞錢賞女人,賞房賞地吧。
軍紀跟變法在那放著,說這些難道是他要跟自己對著幹?
所以這次出兵後,就必須把軍隊的意念覺悟,還有軍魂給立起來,一切向某個時期靠攏,卻又有別於那個時期。
那這人才缺口就更大了啊,做思想工作的人員,或者稱呼為參軍,首先他們的覺悟就得過關才能派發下去。
光是培養這些知識分子就需要不短的時間。
趙泰一邊行軍一邊在腦海裡進行規劃,直到半天后到達趙縣他才從思緒中掙脫出來。
這裡跟常山郡後方相比又是另一番景象。
喜歡從提ak47到三國種田開始請大家收藏:()從提ak47到三國種田開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