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早晨,風柔日暖,晴空排雲,難得的好天氣。
潭城一家心理諮詢室裡,莫曉和沈醫生已經聊了一個小時。
陽光斜斜一線躍入窗扉,莫曉隔著暖陽看著沈醫生,淺淺笑著:“沈醫生,感謝您這些年對我的引導和陪伴,以後我應該不來了。”
沈醫生有點意外,臉上的笑容卻依舊溫婉,“心結開啟了嗎?”
“我想我可以從原地走出,嘗試新的生活。”
“是那個人回來了?”
莫曉又是一笑,“真是瞞不過你。”
沈醫生對莫曉進行了長達十年的心理輔導,她對莫曉的瞭解,甚至比本人更深。
也是個可憐的孩子,小小年紀就患了抑鬱症。
抑鬱症的病因很多很複雜,造成莫曉抑鬱的原因主要是環境——患有重度抑鬱症的母親所造成的壓抑的環境。
抑鬱症,究其本質,並不是肉體的痛苦,而是對世界上的一切缺乏興趣,失去活力。甚至自卑抑鬱,悲觀厭世。
莫曉剛接受治療的時候,就是這種狀況,相當封閉,將自己困在心魔裡,不與外界交流。
好在她的父親和哥哥,給了她足夠的耐心和呵護,結合沈醫生的治療,病情慢慢好轉,一年後回到學校正常上學,雖然依舊不愛和同學老師交流,但至少恢複正常的生活。
她的狀況有較大的轉變是在高考後的那個暑假,突然樂觀開朗了一些,願意主動去接受新的人和事務。
沈醫生很欣慰,從治療中瞭解到,她遇到一群很鮮活的男孩,讓她感受到了溫暖和踏實,讓她對外面的世界産生好奇。
其中說的最多的是一個姓顧的男孩,小女孩年紀小,害羞不好意思透露太多,但明亮大眼中的嚮往和喜歡怎麼也掩飾不住。
那個男孩大四剛畢業,影視圈新人。莫曉友情出演了他拍攝的一部公益廣告,很巧,廣告的主題是呼籲人們對抑鬱症患者的關懷。
公益廣告拍攝結束後,莫曉對沈醫生說:“他是讓我真正認識抑鬱症,改變我人生態度的人。”
沈醫生莞爾一笑,她心裡輔導五年,作用不及一個出現不到一個月的人。或許生命中的許多美好恰恰就是在你毫無準備的時候突然出現。
從回憶中抽回思緒,還是不敢完全放心,因為她知道有75~80的抑鬱症患者會多次複發,她說:“就算不治療了,有空了也可以找我聊天,有什麼問題給我打電話。”
莫曉站起身,擁抱了沈醫生一下,又道了一聲,“謝謝。”
離開心理諮詢室,莫曉給爸爸打了個電話,得知他在家。出道後,為了方便工作,買了套小戶型的公寓,回家的時間不知不覺地就少了。接新戲後更是沒空回家了,這會兒決定回家吃午飯。
父親是實幹型民營企業家,一輩子心血都投在上面。哥哥對傳統實業不感興趣,在美國讀商,畢業後直接留在美國投行工作。她就更不可能繼承家業了,所以父親時常長嘆短噓,感慨後繼無人。
到了家,父親正坐在院子的石椅上和自己下棋。聽到腳步聲,抬頭看向莫曉,被轉正的日光照得眯起了眼,發福的圓臉上彎成兩道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