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其它小說>秦樓春> 第四百六十七章 喜悅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四百六十七章 喜悅 (1 / 2)

承恩侯府得知秦簡會試上了榜,全府上下都是一片喜氣洋洋。

秦仲海親自過西府來,把兒子接回去,又請了秦柏與其他幾位新出爐的貢士一塊兒移步東府,大家一塊兒慶祝。

王複林與胡昆笑著婉拒了。他們剛得了好訊息,還得回王家去報喜呢。要慶祝,也是跟家人一塊兒慶祝。還有於承枝,也打算跟他們一塊兒去,等王家那邊事畢,再來拜訪老師秦柏。謝師宴什麼的,是絕對不能少的。

秦柏對此很淡然,微笑著說:“不必忙著謝我,三月中還有殿試呢。不經殿試,怎見真章?報過喜,慶祝完,趕緊給我回來繼續備考!”

王複林與於承枝、胡昆頓時冷靜下來,老老實實、恭恭敬敬地向秦柏行了禮:“謹遵老師之命。”

於是前往承恩侯府為秦簡高中而慶祝的,便只有秦家三房的幾個大人,還有秦含真、秦含珠姐妹了。

承恩侯府的前院枯榮堂內濟濟一堂。就連二房的秦伯複,也在聞訊後帶著兒子秦遜趕過來道賀了。秦家三個房頭的人難得地聚集在一處,為秦簡這位頭一個會試上榜的第三代子弟而歡喜。事實上,他也可以說是秦家經歷劫難東山再起後,第一個會試上榜的子弟,因為秦仲海與秦伯複都只是考到舉人,就直接被任命為官了,並沒有經過會試這一關。

外戚秦家終於有了科舉正途出身的子弟,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算是打破了某些束縛,又或是意味著皇家不會再壓制他們入朝掌權了。雖然這只是個開始,但依然讓所有人欣喜不已。

許氏頭一回沒有再拿自己的侄孫許崢貶低親孫子秦簡了。因為許崢再天才,如今也只是一個舉人,還未過會試這一關,而秦簡,卻已是會試榜上有名的準進士了。上了會試榜單的人,雖然要在殿試之後,才能真正定下進士身份。但除非是在殿試中犯了大錯,否則上榜的貢士是不會有被貶落的可能的。而憑秦簡秦家嫡長孫的身份,皇帝也不可能會如此打擊他,所以秦簡成為進士或同進士,正式踏入仕途,已是板上釘釘的了。這又哪裡是許崢這個舉人能比下去的呢?許氏就算再覺得許崢才華無雙,前途無量,也不會在他還未真正成為一名進士的時候,說這種話。

她頂多就是遺憾地感嘆一聲,嫂子死得不是時候,阻礙了許崢的前程,害得他在人生如此重要的時刻,不得不為守孝而放棄會試,否則今科高中的人,必定還有他的名字。到得那時,雙喜臨門,又還有誰會覺得許家要敗落了呢?

許氏的想法,姚氏並不清楚。不過看到婆婆沒有再提起許崢,拿許崢的才華去貶低自己的兒子,她心裡只覺得爽快無比。當著許多人在場,連二房的人都在,她決定大度一點兒,給丈夫些面子,也不去含沙射影一番了,只對兒子道:“好孩子,我就知道你一定能高中的!你果然沒讓母親失望!這還只是會試呢,三月中還有殿試,你只管用心溫書,家裡的事都不必操心。等殿試過了,你金榜題名,我們家就好好為你大擺宴席,慶祝一番,到時候把所有的親友都請來吃酒,熱鬧上三日。你把你的同窗和朋友們都請來,讓他們也為你高興高興。”

其實姚氏想的是要趁機炫耀一下兒子。兒子這麼出息,在京城勳貴高門子弟中也是少有的青年才俊,怎麼能不好好揚一揚名?名聲打響了,說親都容易些。她已經開始在心中列出本朝最顯赫的幾戶名門裡,有哪些適齡又未許人的千金了。

秦簡方才已經開心過,此時倒是冷靜下來了,覺得母親有些太過興奮了,便無奈地扶著姚氏道:“母親,不必如此張揚的。即使真要擺酒宴客,有一天就夠了,哪裡用得著擺上三天?我又不是考中了會元、狀元,名次這麼後……太過顯擺,就顯得輕浮了。”

“怎麼會輕浮呢?”姚氏正興奮呢,哪裡聽得進去,“這是應該的!誰家的孩子高中,家裡會連宴席都捨不得擺?”

秦伯複居然也附和她的想法:“二弟妹說得不錯。這是我們秦家幾十年來的一樁大喜事,值得好好慶賀一番。只擺一天酒,就太小氣了,哪裡顯得出我們侯府的氣度來?”姚氏難得地回了他一個笑臉。

秦仲海輕咳了一聲,插言道:“這都是殿試之後的事兒了,不必這麼早就開始操心,先好好準備殿試吧。若是殿試考得不好,就算家裡擺上三天三夜的酒,外人也要說閑話的。”

他又轉向秦柏:“三叔,簡哥兒能有今日,都多虧了您的教導。接下來的殿試,還要請您老人家多多指點他。”

秦柏微笑道:“簡哥兒自己好學勤勉,方有今日的成績,我說經史罷了,他能考中,還是靠他自己的本事。接下來的路,主要就是看他自己了。我其實並沒有指點過學生的殿試,少英又已赴任去了,沒法當面教他。不過少英曾經留下過一些手記,都是當初他參加會試、殿試時的心得,回頭簡哥兒上我那裡去看一看,興許有所助益。再者,你們親友中,想必有許多進士出身之人,請幾位給簡哥兒現身說法,也就是了。”

秦仲海連忙答應下來。其實他也有這個想法,姚家那邊就不缺進士,正好可以請幾位給秦簡做做講解。不過,他總覺得姚家教得不如三叔祖用心,看秦簡在姚家族學與秦柏書房裡求學的成果,就知道兩者的差距了。既然秦柏說他沒教過學生如何應付殿試,有吳少英的手記留下,也聊勝於無,說不定比姚家人的教導還要更可靠些呢。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