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實不否認有這種先天的因素,但後天的因素,也是很重要的。
那位先皇之所以做得不錯,是因為他從一開始就是被當做儲君來培養的,所以治國的能力不弱,政治手腕也不錯;而反觀齊惠宗,從小就沒有當做儲君來培養,可到了二十歲,人都已經成年了、性格等方面都徹底定型了,卻突然將他扶到了皇帝的位子上。
所以,這齊惠宗從根子上就有問題,而且是那種難以彌補的問題。
而到了齊英宗這裡,又遇到了類似的問題。
齊英宗雖然是齊惠宗的長子,但其實一直不被齊英宗所喜歡。
當時齊惠宗更喜歡的是自己的第三子。
這位三皇子前面還有個二哥,但很早就夭折了。所以他可以說是皇位的第二順位繼承人。
而相較於不太像齊惠宗的齊英宗,這位三皇子表現得要更加出色,他的才藝也很好,文化水平也很高,甚至有一次偷偷地瞞著齊惠宗去參加科舉,還考了個狀元。
齊惠宗自然很高興,認為這個三皇子才是最像自己的,反而暗中對他百般培養。
不僅將武德司這種要害部門交給他掌管,甚至還讓他親自去前線,跟各路大將學習行軍之事。
當然,由於齊朝當時的軍事實力太過孱弱,所以這種學習很快因為風險太大無疾而終。
但不管怎麼說,讓皇子跟軍權聯絡起來,這意圖絕對是昭然若揭的。
因為從歷史上來看,除了少數確實太能打仗、以至於被老爹當工具人用的皇子之外,凡是皇子與軍隊扯上關係,都必然在爭奪繼承人的過程中佔據很大的優勢,這無形中就表現出了老皇帝的某種偏向。
如果沒有靖平之變的發生,或許再過幾年,齊惠宗真的會考慮透過一定的手段,將皇位傳給這位三皇子。
可是靖平之變這個意外事件發生了。
當時齊惠宗即便想傳位於三皇子,各種條件也根本不成熟,更何況前邊還有一個長子齊英宗。所以,哪怕是齊惠宗萬般不喜歡這個長子,在當時急切地想要跑路地情況下,也只能倉促傳位了。
而這次傳位,就給兩父子的內鬥,埋下了伏筆。
在齊惠宗看來,這皇位是朕禪讓給太子的,朕可是太上皇,怎麼不得比自己的兒子說話管用嗎?
所以,齊惠宗既拋開了責任,又不想放棄權力,總還是暗戳戳地想在南方搞個小朝廷,干涉政事。而且,在金兵第一次入侵被打退之後,他就很快回到了汴梁,其中的目的,不言自明。
至於齊英宗,當然也不傻,既能感覺出來爹對自己的不喜歡,也能感覺出來自己的權力實際上很受爹的威脅。
畢竟朝中大臣大部分都是齊惠宗提拔任命的,他這個新皇豈不就是坐立難安麼?
所以,在金人第一次被打退,京師暫時轉危為安之後,父子倆就開始了轟轟烈烈的內鬥,不僅李伯溪被排擠出了朝堂,本來說好要重建的黃河防線也搞得稀巴爛,甚至連之前聚集起來的勤王軍,也全都遣散了。
一系列糊塗至極的操作,這才導致了靖平之變的發生。
而在靖平之變發生後,這位三皇子也隨皇室宗親一起,被擄走北上,並在兩三年之後,就因為悲憤交加而去世。
……
聽楚歌講完這些之後,李鴻運不由得恍然。
“原來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