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遊戲競技>我的玩家都是演技派> 第234章 搭積木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234章 搭積木 (4 / 7)

看著大量的工匠和民夫將這些材料一一歸位,李鴻運有一種莫名的成就感。

在這個過程中,李鴻運也看到了古代工匠的許多施工方法,也算是大開眼界。

但緊接著,更艱難的挑戰到來了。

因為他要開始著手去建造大型宮殿了。

整個紫禁城中有多達近九千座的房子,這其中有一些太監、宮女住的小房間,但也有一些超大型的建築。

比如最大的金鑾寶殿,也就是奉天殿,建築面積達到三千平,高三十多米,由七十二根巨大的柱子支撐,其中有六根是纏金龍柱。

事實上,現存的金鑾寶殿只有兩千多平,這是因為奉天殿建成之後由於太高,所以時常遭受雷擊、毀於火災,所以後來經過了反覆的重建和修繕。

在重建和修繕的過程中,一方面是因為國力日漸衰微難以再支撐這麼龐大的工程,另一方面也可能是擔心之後再遭雷擊,所以重修的時候,不論是面積還是高度都比原本縮水了。

此時李鴻運看到的就是奉天殿初建時的場景,所以仍舊是它最為宏偉的狀態。

隨著層層的地磚鋪設起來,整個大殿也已經初見雛形。

李鴻運挑選了幾根看起來尺寸就很大的柱子,將它們一一立在圖紙的虛影上。

然而立好之後,李鴻運卻有些詫異。

他看著這些民夫費盡力氣將巨大的金絲楠木柱子在地面上立起來,卻在仔細觀察後發現,這些柱子竟然並未深入地底,而是立在地面上!

這讓李鴻運感到很是疑惑,甚至懷疑是不是自己漏掉了某些步驟。

如果按照現代的建築原理來說,這些承重的柱子不是應該深入地底、越深越好嗎?

因為承重的柱子越深,自然就越穩固,否則稍微來點地震什麼的,直接放置在地面上的承重柱帶著整個建築都晃動起來,豈不是很容易地就要坍塌了嗎?

只是他又對照著圖紙仔細觀察了一番,發現這柱子就是立在地面上的,並沒有深入地底。

帶著疑惑,李鴻運繼續拼柱子上面的部分。

對於榫卯和斗拱結構,李鴻運還是有基本瞭解的。

所謂榫卯,就是在兩個結構件上採用凹凸部位相結合的一種連線方式。突出的部分叫榫,凹進去的部分叫卯。一些高明的榫卯結構無需使用任何釘子或者膠水,就可以讓兩塊木頭緊密地結合在一起。

而且這種結構不僅穩固,而且還可以保持一定的靈活性,經久耐用。

金屬容易鏽蝕或者氧化,膠水容易失去粘性,所以很多現代傢俱幾十年就會散架。但用榫卯結構製作成的傢俱,哪怕過去了百餘年的時光卻仍舊結實耐用。

如果將榫卯看成積木中凸起與凹陷的基礎單位,那麼斗拱就是幾種基本單位組合成的一種特殊結構。

簡單來說,就是將各種橫樑層層疊疊地堆在立柱上,將受力面積不斷擴大,並最終承托起屋頂。

李鴻運倒是見過斗拱的結構,畢竟很多現代建築為了展現文化底蘊也都用了大紅斗拱造型,但見過是一回事,自己要親自動手來搭建斗拱,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在奉天殿的七十多根巨大的金絲楠木柱子之上,每根柱子上都有斗拱結構,而在斗拱之間,又用各種橫樑彼此連線在一起,共同支撐起了整個屋頂。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