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個可能是他沒有主動地派人去遊說、策反,而是被動等待。
史料上記載了虎牢關守將獻關的事情,但卻並沒有說這名守將的心路歷程。
李鴻運之前下意識地以為他是來主動投效的,此時一想,卻覺得事情可能沒那麼簡單。這背後,很可能也是秦王強大情報能力的體現。
於是這次,他派人以重金前去說降,兵貴神速,總算是先一步佔據了虎牢關。
第三次,李鴻運如願和竇建德在虎牢關對峙。
結果沒想到,對峙到一半,探馬突然來報,竇建德跑了!
李鴻運大驚,帶兵追擊,這才發現原來竇建德真的放棄了洛陽的王世充,轉而採用了凌敬“逾太行、入上黨”的計策,轉而去進攻河東。
趁著梁軍與王世充糾纏不清,竇建德決定先一步動身,去搶地盤。
李鴻運有點懵逼,不對啊!劇本不是這樣的啊!
之前他扮演竇建德的時候,對那邊的情況十分了解。
按理說,竇建德手下的諸將不是都被王世充給買通了嗎?不是強烈反對這個計劃嗎?
竇建德誤以為手下戰意昂揚,這才沒有採用這個計劃、而是繼續強攻虎牢關嗎?
怎麼這次劇本又變了?
李鴻運苦思冥想一番之後意識到,或許……那些明面上都是被王世充收買的將領,背後未必沒有秦王的影子!
顯然,這種情報和策反工作完全寄希望於別人,是極度不可控的。
想要儘可能地讓對手始終按照自己的規劃行動,最穩妥的辦法,還是自己親自去建立一個強大的情報網。
探聽、策反、謀劃……只有將這些事情全都掌握在自己手上,才能確保每一步都在自己的計劃之內。
於是,李鴻運重新開始。
這次他開始著重佈置情報網路,親自過問往竇建德軍中安插間諜的事情,在對峙期間不僅注重騎兵襲擾,還注重情報工作。
第四次,原本一切順利,但在衝擊王世充本陣的時候,雙方陷入激戰。
結果打著打著,一支軍隊突然譁變,本來形勢一片大好的梁軍突然被反包,而李鴻運自己也在亂軍之中戰死。
梁軍於是徹底崩潰。
李鴻運再度氣呼呼地覆盤,這才發現,這次崩潰竟然是因為一個很小的事情。
是他沒有做到賞罰分明。
之前平薛舉、平劉武周宋金剛的大戰中,他雖然作戰勇勐、身先士卒,在一定程度上樹立了權威,將兵權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但對於戰後的封賞,他卻並未太多過問。
在接受了梁高祖的賞賜之後,他只是大略地看了一下手下人交上來的封賞名單,覺得沒什麼大錯,就執行下去了。
可他並不知道,這份封賞名單上其實有許多並不合理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