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記載,秦王的大弓長兩米,箭失也“制倍於常”,“箭穿七紮,弓貫六鈞”,能“射洞門闔”。
而在他戰劉黑闥的時候,箭失曾經被突厥人得到,而突厥人的反應是:“觀之,以為神”。
在李鴻運扮演竇建德與秦王對峙的過程中,這把大弓也給了他極其可怕的壓迫感。
當然,大弓長兩米這個記載是帶點誇張的成分,但比之尋常弓箭,確實大得嚇人。
但現在,這把大弓在自己手中了。
沒多久,幾名探頭探腦的突厥遊騎出現在視野的盡頭。
這些突厥人顯然是入寇太原後分散到周圍劫掠的遊騎兵,他們的數量可能不會太多,但如此多的騎兵分散開來,反而讓梁朝十分頭疼。
一般的將領如果遇到這種情況,往往不敢深追,因為突厥騎兵機動性很好,一旦派出大軍去深追,極有可能被這些騎兵引到埋伏圈中。
但李鴻運當然不怕這個。
我秦王也,怕誰?
他縱馬上前,看到這些突厥騎兵還沒有反應到問題的嚴重性,直接開弓搭箭,對著其中的一名騎兵就是一箭!
“嗖!”
箭失破空,直接呼嘯著飛過去,粗大的箭支瞬間洞穿了那個突厥人,將他射落馬下。
李鴻運絲毫不停,胯下戰馬仍舊向前狂奔,與此同時,他的第二箭瞬間出手。
“嗖!”
有一名突厥騎兵被射落馬下。
雖說“射人先射馬”,但這種事情在秦王這裡顯然不成立。
他都是直接射人的。
之所以要射人先射馬,一方面是因為人的目標比較小,而且會閃躲,不易命中,另一方面則是因為人往往披甲,箭失射上去的殺傷力有限。
但秦王的射術本就頂尖,不會不中,而且他的大弓重箭有著極佳的破甲效果,即便是披甲的武將,也能一箭射穿,更何況是這種絕大多數都沒有披甲的突厥遊騎。
而且,人俘虜了沒什麼用,但戰馬俘虜了之後是可以直接裝備給梁軍的!
其他的突厥騎兵不由得大驚,還沒反應過來,對面就已經衝過來一個年輕人然後“嗖嗖”射死這邊兩人,這還了得?
這些突厥人立刻紛紛掏出弓箭準備還擊,然而,只射出寥寥數支箭。
更多的突厥騎兵只是引弓不發,只有少數人因為慌亂或是經驗不足而射了出去。
果然,這些箭失根本沒到李鴻運的身前,就紛紛力竭落地。
李鴻運手中的長弓大箭有著絕對的射程壓制。
他不斷地張弓搭箭,手中的大箭連珠出手,簡直就像是在玩射擊遊戲,瞄準的目標無不應弦而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