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後,侯君集就帶人守在這裡,一直等到尉遲敬德殺死太子和齊王之後過來。
史料上記載,尉遲敬德渾身浴血、披甲持矛見到梁高祖的時候,“高祖大驚”,還問:“今日作亂的人是誰,愛卿到此來做什麼?”
尉遲敬德回答說:“太子和齊王引兵作亂,秦王和臣起兵誅殺了他們。秦王擔心驚動陛下,故而派臣擔任警衛。”
但此時的情況,梁高祖“大驚”是不合理的,因為他之前應該就已經驚過了。
於是梁高祖就問身邊人,應該怎麼辦。
此時跟著梁高祖一起泛舟的大臣不少,其中宇文士及、顏師古是秦王黨,封倫、竇誕、封德彝屬於兩面派,在秦王和太子之間兩頭下注,蕭瑀、陳叔達慣常為秦王說話開脫。
此時在場的眾人之中,真正跟秦王不對付並且絕對忠誠於梁高祖的,就只有裴寂。
而在梁高祖問出這個問題的時候,裴寂的臉色比他更蒼白。
因為當年晉陽起兵的時候,裴寂、劉文靜、秦王和梁高祖是起兵的四元謀,梁高祖稱帝之後,裴寂和劉文靜都是宰相。
只不過裴寂堅定支援梁高祖,而劉文靜堅定支援秦王。
然而,裴寂和梁高祖悍然殺了劉文靜,這件事情,是足以被秦王記恨一輩子的。
此時梁高祖如果不同意交權的話,只有一半的可能會死,而裴寂是百分百要死的。
在強烈的求生欲驅使下,裴寂自然也只能附和。
於是,蕭瑀、陳叔達提議梁高祖交權,封倫和竇誕表示本來就應該如此,宇文士及表示陛下早就該將秦王立為太子,而顏師古表示臣連墨都已經磨好了。
在場的所有人一致同意,請梁高祖把大權交給秦王。
而梁高祖也只好訕訕地說道,這個提議很好,朕其實早就想把大權交給秦王了。
很顯然,梁高祖此時多半也在想,如果自己不同意的話,來的可能就不是秦王,而是一杯酒或是一根繩了。
於是,整個玄武門之變就這樣結束了。
後續的插曲,是秦王來見到梁高祖抱頭痛哭,緊接著梁高祖一日內連下兩道詔書,分別是《立秦王為太子詔》和《神堯命皇太子決斷庶政詔》,將軍國大事一併交給秦王。
之後秦王做了三件事情。
第一件事是封賞功臣,除了少量梁高祖的舊臣象徵性地拔高位置架空實權之外,用秦王府的一干文臣武將替換了整個朝堂,於是貞觀之治的朝堂格局初步形成。
第二件事是斬草除根,將太子和齊王的後代全部殺死。
第三件事是安撫天下,對魏徵禮遇有加之後,讓他去各地招降太子的殘餘勢力,在很短的時間內讓國家恢復安定。
封賞功臣和安撫天下當然都是毫無疑問的,但斬草除根,將自己的十個侄子全都殺死,卻顯得過於殘暴,也在後世留下了不小的罵名。
但代入秦王的視角想一想,這麼做是十分必要的。
這不僅僅是為了秦王自己考慮,而是為了跟他一起發動玄武門之變的這些功臣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