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太子時常去兩位貴妃宮中是確有其事,再加上兩位貴妃也一直在梁高祖耳邊說太子的好話,這就讓梁高祖也有了疑心,覺得此事似乎確實有點問題。
當然,要因此治罪也是不可能的,畢竟秦王也沒有拿出什麼真正有力的證據。
這件事情還是要等太子和貴妃各自辯白之後,才能水落石出。
於是,憑藉著「太白見秦分」和「太子與後宮Yin亂」,太子和秦王在這次的事件中打了個平手。
眼見不會有任何的結果,梁高祖決定讓秦王先回去。明天一大早,他要召見太子和齊王,與秦王一起當面對質。
到時候太子到底有沒有與後宮Yin亂,太白見秦分又是怎麼一回事,就都在朝堂上解決了。
秦王憑藉著這次的反擊,不僅為自己多爭取了一晚的時間,也爭取到了在玄武門同時截殺太子和齊王的機會。
……
秦王返回自己的府邸之後,無數光點立刻忙碌起來。
李鴻運看到的很多關於玄武門之變的討論,基本上都集中於玄武門之變的細節。
但其實,真正的政變過程往往都是簡單直接的。
畢竟那些十分複雜的陰謀詭計往往存在於文藝作品中,現實中的陰謀詭計都是簡單而直接。
因為陰謀總是需要人去執行,越是複雜的陰謀對於執行力的要求也就越高,而這其中任何人都有可能出問題。
所以,陰謀的關鍵在於簡單、直接、高效,而為了確保這一點,功夫都要下在日常的準備工作中。
而從秦王府密集的光點來看,秦王的準備,顯然比太子的準備要充分得多。
當然,這並不是說太子沒有準備,或者說太子在政變過程中處於劣勢。事實上,太子才是優勢的一方。
他和齊王的兵力,對秦王是碾壓態勢。
太子的私兵有兩千餘人,號為長林兵。此外,齊王手下應該也有私兵,具體是多少史料並無記載,但有記載他「多匿亡命壯士,厚賜之,使為用」。按照常理來推斷,應該至少也有數百人。
而秦王這邊,也有自己的私兵,但人數大約在七八百人。
尉遲敬德曾經說過「且大王素所畜養勇士八百餘人,在外者今已入宮」,可以作為左證。
八百對三千,從兵力上看顯然是絕對的劣勢。
更重要的是,守衛整個皇宮的禁軍,理論上仍舊是聽命於梁高祖的。
如果將這些禁軍也全都算進來,那麼雙方的兵力差距會更加懸殊。
而且秦王的目標,可不僅僅是用這八百人幹掉太子和齊王。
使用伏擊的辦法幹掉太子不算很難,但秦王還有一個重要的目標,是控制梁高祖。
否則,幹掉了太子和齊王,卻沒能從梁高祖手中奪權,那之後的問題就更加麻煩了。
所以,秦王實際上用於伏擊太子和齊王的僅有十餘人,剩下的人手還要完成控制梁高祖、阻截禁軍和太子、齊王支援軍隊的任務。
這樣算下來,秦王的人手就更加捉襟見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