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的說法,不失為一個好辦法。
梁高祖也不想看到秦王的勢力無限膨脹,但那畢竟不是普通的功臣,而是自己有血緣關係的二兒子,不能像對待一般的功臣一樣隨便找個理由就幹掉。
梁高祖雖然在三個兒子之間時常拉偏架,但他對秦王也還是有父子之情的。
沉默許久之後,梁高祖點頭:「好,既然如此,那朕就讓人去寫一封詔書。」
太子和齊王大喜過望,告辭離開。
而在兩人離開之後,梁高祖立刻找到當時的宰相,想要讓他草擬這樣一份詔書。
然而宰相陳叔達卻大驚失色:「陛下,萬萬不可如此!
「秦王有大功於天下,豈可輕易廢黜?更何況秦王是性情中人,性格極為剛烈,如果以這樣不能服眾的理由打壓,恐怕他心中會憂憤難平,必有不測之疾!
「到時,陛下可是悔之晚矣!」
梁高祖再度沉默了。
他考慮再三之後,還是決定不再發這封詔書。
至於到底是什麼讓梁高祖放棄,這事不好說。
陳叔達的原話中有四個字最為關鍵:「不測之疾」。
「疾」字在古文中有很多的意思,比如損害、嫉恨、憎惡、迅速、勐烈等等。但此處的「疾」字只可能有兩個解釋。
第一個解釋是它的原意,也就是「疾病」,第二個解釋是它的引申義,也就是「缺點、毛病、禍患」等等。
陳叔達這番話,說的可謂是相當有水平。
他並沒有說「不測之禍」,而是用了「疾」字,就同時表現出了兩層意思。
第一層意思是說,秦王是性情中人,若是強行打壓,恐怕他會因為氣憤生病,憂憤而死。
這是在喚起梁高祖作為父親的同情心。
第二層意思是說,若是強行打壓,有可能會發生一些難測的禍事。
而這,則是在暗示梁高祖這麼做的危險性。
至於梁高祖自己重點考慮了哪一層意思,那就只有梁高祖本人知道了。
李鴻運傾向於第二種。
顯然,梁高祖此時雖然暫時放棄了治罪秦王的想法,但經此事件之後,他對秦王的猜忌會更加嚴重。
因為在決定下詔書又取消的這個過程中,梁高祖意識到了一個問題,那就是即便他是皇帝,想要任意地拿捏秦王,也已經不是那麼容易了。
而這種事情對於皇帝來說,是不可接受的。
即便對方是自己的兒子。
在歷史上,皇帝親自下手誅殺太子的事情尚且屢見不鮮,更何況秦王還不是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