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他之前以竇建德的視角去看秦王時,體驗到的那種壓迫感!
突厥弱嗎?
頡利可汗蠢嗎?
在經歷了這一切之後,李鴻運非常確定,這兩個問題的答桉都是否定的。
有句話叫做,困難像彈黃,看你強不強,你強它就弱,你弱它就強。
而放在兩國關係之間,也是同樣的道理。
突厥人在秦王面前弱,但並不代表著它真的弱。
突厥被滅,固然是梁太宗機會抓得好,但這種抓機會的能力,也不是誰都有的。
比如齊太祖開國時定下先南後北的方針,任由遼國的昏君在北方睡了十年,硬是錯過了收復燕雲的最佳視窗期。以至於十年後再討伐燕雲時,遇到了整個遼國立國以來最為強大的同志團體。
要知道,開啟一場大戰,絕不僅僅是像打遊戲一樣,按下幾個按鈕就可以的。
要提前練兵、運糧、佈置戰略、探察敵情、分化瓦解敵人等等。
而這些準備,短則數月,長則數年才能完成。
突厥人在於梁朝的對抗中,並不是沒有過進攻的機會。
從武德五年到武德九年的數年時間中,突厥人的狀態如日中天,而梁朝則是處於劇烈的內鬥之中。
而頡利可汗的一系列行為,其實也體現出了他的遠見。
他早就意識到梁朝強大起來突厥人必然不會有好結果,所以幾乎每年都會調集重兵南下。
少則十萬,多則二十萬,在兵力上來說,已經對梁朝處於絕對碾壓的態勢。
而且,頡利可汗並非有勇無謀,他也並不會去打沒有把握的仗。
從武德五年開始,前面的入侵其實都是在試探。試探最佳路線、試探梁朝這些將領的成色。
從剛開始選擇河東、太原路線入侵,到後來直接經由渭水谷地南下逼近長安城;從剛開始遇到秦王就暫避鋒芒、先打其他將領,到後來在五隴坂上也開始嘗試著與梁朝最強的秦王對峙。
可以說,頡利可汗走的每一步,都是在為了儘可能打垮梁朝而做準備。
到了渭水之盟時,頡利可汗的能力、眼光和兵力投射都沒有任何問題,這次長途奔襲、直擊長安堪稱是北方遊牧民族用兵的教科書。
如果換上平庸一些的皇帝,即便長安城守得住,整個關中平原恐怕也要在突厥人的鐵蹄之下被肆意蹂躪。
如果突厥大勝,那麼頡利可汗的聲望將快速拔升,地位也會更加穩固。
但偏偏,他遇到了一生中的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