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就是說,這次宴會上,不僅是各個將領皆哭,甚至這件事情傳到民間,聽說了這件事的老百姓就沒有不哭泣的。
而鄭畋因此才認為人心尚未厭惡梁朝。
而此時,這些人沒有哭,說明還缺了一個至關重要的契機。
而這個契機,多半就在宴會上……
楚歌仍舊毫無頭緒,於是他決定繼續在史料中查詢其他記載。
直到他翻到另外兩則史料,一個大膽的想法才終於在他腦海中浮現!
第一則史料,是來自於另一個版本的史料記載。
與之前的那一則史料相比,基本上完全一致,只有兩個字不同。
監軍與使者宴,樂奏,將左以下皆哭。
上一則史料並沒有記載“樂奏”這兩個字,只是說在席間諸將和士兵皆哭,所以才讓楚歌感到迷茫,認為這是必然發生的事情。
但現在看來,如果這第二則史料記載的是真的……
那麼這個“樂奏”,極有可能是讓“將左以下皆哭”的一個關鍵因素!
那麼問題來了,樂奏,是什麼樂呢?
楚歌又從另一則史料中找到了答桉。
這一則史料是來自於梁朝初年,梁高宗在位時期。
“三年七月,上(梁高宗)在九成宮咸亨殿宴集……”
這段史料記載,當年梁高宗在咸亨殿設宴,而樂曲奏響,此時有太常少卿上奏說:《破陣樂舞》是宣揚宗祖盛烈的曲子,自從先皇(梁太宗)駕崩之後,便不再吹奏,是因為擔心陛下聽到此曲因懷念先皇而感愴,臣在樂司任職,認為此時應當奏《破陣樂》,發孝思之情,與天下同樂。
於是梁高宗深以為然,令奏《破陣樂》。奏罷,“上(高宗李治欷歔感咽,涕泗交流,臣下悲淚,莫能仰視”。
終於,一直被遮掩的謎團,在楚歌的面前展開了。
他不由得恍然:“是……秦王破陣樂!”
史料中對於當時具體演奏的什麼曲子,已經沒有記載。
但從史料的種種細節,卻可以大致推斷。
在宴請黃仙芝使者的過程中,奏響樂曲,而將士們紛紛落淚。
既然史書中提到了奏響樂曲,那麼這樂曲跟將士們落淚顯然有直接的因果聯絡。而一般悠揚舒緩的宮廷音樂,又或者那種恬然自得的靡靡之音,顯然不可能具有這樣強大的感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