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真的將這個皇帝給刺殺了,換上一個北伐意志堅決的皇帝,再配上韓甫嶽將軍,那還了得?
所以,金人對齊高宗的態度,早就從最開始的斬首變成了現在的威逼利誘。
而在這種情況下,贊謨又怎麼可能自作主張去刺殺皇帝呢?
金人怒斥齊朝不講武德,不僅斬了來使,而且還想往金人身上潑髒水。
而齊朝朝廷的反應,則是理直氣壯。
就是贊謨先動的手!怎麼,你不服你自己去問他啊?
反正朝堂上的事情又沒其他人看見,我們說什麼就是什麼。
更何況,你看看我們皇帝都被你們打成什麼樣了,養在深宮裡生活都快不能自理了,見過這樣的苦肉計嗎?我們怎麼可能自己對皇帝動手呢?
雙方各執一詞,很顯然誰都說服不了誰。
那就打吧!
韓甫嶽將軍復起,統制全國兵馬,兵分四路,誓師北伐。
三個月後,齊軍兵鋒直抵燕京城下。
……
這個結果,其實並不奇怪。
因為金人在之前的那次北伐中,已經是損兵折將、內亂四起。
完顏盛看透了齊高宗與秦會之是何等的德性,所以才裝出一副外強中乾的樣子,硬是讓這兩個人冤殺了韓甫嶽將軍,並簽訂了一個極其有利於金人的和議。
但現在,和議在將成的時候,被撕毀了。
韓甫嶽將軍再度掛帥,而這次,是齊朝的舉國之力支援!
北地義軍,也再度發揮出重大的作用。
本來北地的義軍在“連線河朔”的奇謀之下紛紛起兵,準備迎接韓甫嶽將軍,裡應外合,這些失地都能夠很快收復。
結果,齊高宗和秦會之的退兵命令,直接讓這些義軍被賣了。
如果再拖延一段時間,完顏盛就能夠騰出手來,折返回去講這些義軍紛紛剿滅。並建立軍屯,重新將這些土地牢牢掌握在金人的手中。
所以韓甫嶽將軍才會哀嘆:十年之功、一朝盡喪。
那時候他其實已經很清楚地知道,這次退兵之後,朝廷在數年之內都不會再調集大軍和糧草、進行北伐了。
而一旦錯過這個視窗期,整個北方的局勢都會變得完全不同。
但,齊朝偏偏硬是把之前的命令全都吞了下去,繼續北伐!
而且,各種後勤物資供應更加充分,軍隊計程車氣十分高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