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齊高宗毫無任何辦法。
對於楚歌而言,這一切其實並沒有費太大的工夫,因為歷史上的秦會之,就是這麼做的。
歸根結底,還是因為金人和議中的“不可以無罪去首相”的這句話。
有了這句話,皇帝和大臣的地位已經完全顛倒了過來。
如果皇帝不能隨意任免大臣,而大臣卻可以隨意地在群臣中安排自己人……那麼最終的結果,也就不言而喻了。
……
在做完這一切之後,迎接楚歌的,自然是天下的罵聲。
畢竟不管怎麼看,他所扮演的李浩,目前也只有三種身份。
第一是害死韓甫嶽將軍的賣國賊;第二是矇蔽皇帝的大奸臣;第三是剪除異己、禍亂朝政的大權臣。
奸臣、權臣、且賣國,這形象跟當年的秦會之相比,也沒有任何區別了。
只是在這些行動之中,那些與真實歷史並不相同的細節,還是被所有人都給忽略了。
第一,楚歌並未拆解韓甫嶽將軍當年的軍隊。
在真實的歷史中,秦會之一直在有意地分化拆解韓甫嶽將軍的嫡系部隊,先是汙名化韓甫嶽將軍,緊接著就是任命自己的人接管軍隊,不斷苛待、打壓。
讓這些軍人們要麼接受朝廷的凌辱和苛責,時常欠餉虐待,要麼就是將其中想鬧事的處斬或流放,甚至以叛國罪直接將其中的一部分力量給鎮壓下去。
如此一番打壓之後,原本再怎麼又戰鬥力的軍隊,也都軍心渙散、分崩離析了。
但是在這個歷史切片中,楚歌什麼都沒有做,而是好端端地繼續留著韓甫嶽將軍當年的軍隊。還讓當時軍中的將官,保持日常的訓練。
第二,楚歌雖然也把持朝政、權傾朝野,但他也並未全都重用那些奸佞。
相反,在他的地位逐漸穩固之後,就開始有意識地暗中提拔一些有識之士,安插進六部的各個部門。
他們或許沒有身居要職,但卻可以隨時將六部的主要官員取而代之。
對此,原本依附在楚歌手下的那些奸黨雖然也有些不滿,但畢竟這種事情的解釋權都在楚歌手上,他們也不敢過問。
很快,一切都安排妥當。
楚歌開始按照自己原本的計劃,做出一副北方防線軍備廢弛、一觸即潰的樣子,同時,不斷地向金人一方發去書信,讓他們儘快南下。
透露出一些不那麼重要的情報,以表示自己這位齊朝的宰執,跟他們是一條心。
這一切都做得很順利,金人沒有懷疑。
畢竟,這位李浩連韓甫嶽將軍都冤殺了,再賣掉整個齊朝,又有什麼可奇怪的呢?
……
“李相快請!官家可是等得心急如焚了!”
小太監的臉上露出急切之色,匆匆忙忙地將楚歌扮演的李浩迎入選德殿。
這一幕對楚歌來說,有些熟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