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土地不斷兼併,這些士兵失去了土地,而且長久疏於訓練之後戰鬥力也會直線下降,既無作戰的能力也無作戰的動機,整個軍制自然也就崩了。
但不管怎麼說,在王朝初年,只要能落實分田地這一點,幾乎都能打造出一支戰鬥意志極其旺盛的強軍。
楚、梁、盛這種初期武德極盛的王朝,幾乎都是如此。
齊朝得國不正,所以在建國初期,土地兼併的問題就一直存在,而且後來也根本沒法解決。
但現在,趙海平用昭義軍打偽楚的地盤,這些雖然都是齊朝的舊地,但早已淪陷多年,很多事情辦起來阻力自然也就小了很多。
不過,在未來兩年的時間中,趙海平除了分地、練兵之外,還有兩件很重要的事情。
一是以昭義軍為骨架,暫時建立起一種軍管的體制,對這片地區進行治理。
二是與金人、與齊朝和談。
前者的難度其實不大,因為……全靠同行襯托。
齊朝的賦稅本身就極重,許多稅都是沿用了前朝的舊制,但後來又新增了許多新的稅種。王文川變法時想要解決這個問題,但搞來搞去最後反而又加重了百姓的負擔。
齊朝時就有人說:“古者刻剝之法,本朝皆備。”還有人說:“本朝賦稅之數,七倍於梁,幾十倍於楚。”
總而言之,齊朝對於百姓的盤剝一點都不少,史書中記載的農民起義幾乎是歷朝最多。
而這些賦稅,大部分都花在了冗兵、冗官、冗費上。
除了要維持官僚階層的龐大開支以外,還要給金人進貢歲幣,這都是十分龐大的負擔。
而在偽楚的治下,百姓的生活就更困苦了。
其實偽楚最初還真的考慮過要實行什一稅法,如果真能實行的話,確實可以大大減輕農戶的負擔,甚至有可能比齊朝更得民心。
但還是王文川變法時遇到的那個關鍵問題:對基層的掌控能力,根本就不夠!
對於那些豪強之家來說,怎麼可能去老老實實地執行這種稅法呢?必然是要跟官吏沆瀣一氣,最終還是將沉重的負擔轉移到老百姓的身上。
而不論是齊朝還是偽楚,有不可能真的對豪強動刀,那畢竟是他們統治的根基。
於是,這新稅法玩不下去了,還是又回到了齊朝時的老樣子。
再加上偽楚其實是一個被金人扶植起來的偽政權,金人要用兵,它就要幫忙抽調籤軍;金人要不斷地從這裡獲取各種各樣的物資,它就要不斷地盤剝百姓。
百姓們過得如何,也就可想而知了。
不過令人感到驚訝的是,即便偽楚政權已經拉到了這種程度,其統治也並沒有天怒人怨、民不聊生,跟齊朝相比,竟然還有那麼一丁點的優勢。
史料記載,隨著偽楚統治的繼續,中原秩序和農業生產逐漸恢復,還有不少的百姓慢慢地接受了偽楚政權的統治。
像虞稼軒那樣一言不合就鬧起義的人,越來越少。
以至於齊朝的許多官員和武將都開始擔心中原人民“歲月益久,汙染漸深,趨向一背,不復可以轉移”而與齊朝離心離德。
總之,偽楚雖然治理能力不怎麼樣,但是與治理能力同樣差勁的齊朝來比,竟然還打了個平分秋色、難分伯仲。
在真實的歷史中,由於秦會之當權後“南歸南、北歸北”的政策徹底背叛了齊朝的北方人民,而金人又很快廢了偽楚政權、直接建立起了統治,所以久而久之,北地也就徹底與齊朝離散了。
若不是兩百年後的盛太祖再度將這一區域收復,恐怕“北人”與“南人”真的要變成兩種完全不同的種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