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而此時,趙海平卻並沒有匆忙調動大軍,而是仍舊留在原地。
他只做三件事。
第一是高牆深溝,繼續完善軍營中的各項防禦工事,儘可能地將這一帶構築起層層防線,打造得固若金湯;
第二是仍舊每日對士兵勤加操練;
第三是接收附近百姓送來的軍糧。
雖說昭義軍只剩了三萬餘人,軍糧消耗速度減慢了,但畢竟沒有了後方源源不斷的糧草,此時已經是坐吃山空的狀態。
大軍撤走時所留下的那些糧食,其實已經支撐不了太久。
但至少在短期內,趙海平還不用擔心軍糧的問題。
因為新收復地區的敵後百姓,都在爭相地前來送糧食。
按照史料記載,百姓們紛紛“爭挽車牽牛,載糗糧,以饋義軍”,而在得知韓甫嶽將軍收到金牌要撤兵的時候,中原百姓也曾經苦勸:“我等頂香盆,運糧草,以迎官軍,虜人悉知之。今日相公去此,吾等無噍類矣。”
當時以韓甫嶽將軍在各地的極大聲望而言,百姓們紛紛前來送軍糧是一種很常見的現象。
不僅是韓甫嶽將軍如此,其他的各路齊軍,只要是能打勝仗、在百姓中名聲較好的,也都有這種待遇。
而在趙海平撕毀詔書之前,韓甫嶽將軍和其他將領的做法,基本上都是“厚賞以銀帛”。
也就是說,不能白要百姓的糧食,而是根據運糧的多少,給百姓賞賜一些金銀財帛之物。
而金人則是惱羞成怒,一邊派人截殺給齊軍運糧的百姓,一邊以保伍連坐之法,凡是發現投運軍糧的就將周圍的百姓全都殺掉。
可即便如此,齊朝百姓爭相運糧也還是絡繹不絕。
除此之外,金人在撤離各個戰略要地的時候,也來不及帶走各種輜重,所以這部分也可以用作補充。
之前各路齊軍不收百姓送來的軍糧,是因為他們確實不缺糧食,但現在,趙海平是真的缺糧食了。
所以,他讓手下將百姓辛辛苦苦送來的這些軍糧全都收下,一一記錄。
不僅如此,還把幾名運送軍糧的老鄉叫來,與他們攀談了一番,並告訴他們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這些軍糧,此時雖然不能以金銀財帛用作交換,但這些老鄉都可以獲得由他親自書寫、蓋了軍中大印的憑證。
而趙海平承諾,等到收復了失地,就會向這些百姓分發無主的土地。凡是給大軍運送過軍糧的,還可以根據運送軍糧的多少,額外獲得土地!
多少軍糧換多少土地,在憑據上全都寫得清清楚楚。
當然了,所謂的無主土地……有些可能是真的無主,有些,則可能是幹掉金人的偽軍和地主之後,強行變成無主的。
前來送糧食的百姓自然是歡天喜地地將這些憑據給收好,比收到金銀財寶之類的賞賜還要更加高興。
因為在古代,土地就是唯一的生產資料!
金銀雖然也是硬通貨,但對於普通的百姓來說,吸引力比土地要差得多了。
雖說現在這還只是一個空頭支票,不見得能兌現,但它在百姓心目中卻是必然兌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