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其是對於此時還是太子殿下的齊英宗來說,這個三皇子遠去西北,意味著遠離朝堂的政治中心,就不再可能暗中結交各路文臣鼓動齊惠宗改立儲君,這自然算是一件好事。
至於三皇子在西北手握兵權會不會鬧出些什麼事情……
這是齊朝,這種可能性極低。
畢竟三皇子就算真要謀逆,西軍也不見得會聽他的,即便聽他的,要以西軍打全國的所有禁軍也是一件相當扯淡的事情。
最關鍵的是,謀逆找不到合適的理由,貿然將天下捲入戰火,是不得民心的。
對於太子殿下而言,只要耐心地熬上幾年,等到自己繼位,有的是辦法慢慢收拾這位三弟。
其實太子這麼想當然是沒問題的,只是他並未算到,未來可能會發生的一系列變故。
……
就這樣,鄆王回到京師後不久,在各路人員前來拜訪、祝賀之後,就又被攆出了京師,前往興慶府。
其實樊存也嘗試了,想要上疏齊惠宗,建議繼續去打吐蕃等國,但這些上疏毫無疑問都被駁回了。
對於此時的齊朝來說,打個西夏已經是開邊的極限。
要打更遠,倒不是說軍隊不支援或者錢糧不夠,關鍵是朝中就反對聲音太大。
齊朝畢竟還是一個文人士大夫治國的朝代,連文人中的主戰派都很受排擠,更何況是武人。在這種情況下,繼續打其他地方几乎是不可能的。
而齊惠宗本身也不是什麼雄才大略的君主,這樣有風險的行為,自然也不太可能頂著群臣的壓力去硬推。
於是,樊存也就沒有再上疏。
他本來也對此沒抱太大希望,只是想著上疏碰碰運氣。不行,那就算了。
在盛太祖的建議中,不能繼續打,也並不等於他就沒事做了。
西夏滅國之後,一直與西夏作戰的西軍,短時間之內自然也就沒有了戰事。
這些西軍一部分被調往太原,用於保衛這個西路重鎮。而大部分,還是隨鄆王一起駐紮在西夏各府,用於維持齊朝在此地的統治。
在這段時間,樊存按照盛太祖的建議,嘗試著將西夏的軍力整合起來,再重用劉法、種平遠等名將,加緊訓練。
因為樊存很清楚,過不了幾年,就是靖平之變了。
……
隨著眼前的白霧再一次散開,靖平之變的情報也如同雪片一般地飛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