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在,後世有人兩次驅除胡虜、再造華夏,只是齊朝末年與盛朝末年的兩次亡天下,終究還是給華夏文化帶來了難以想象的浩劫,讓後人每念及此,總是不免扼腕嘆息。”
王文川神色悽然,嘆了口氣:“豈會如此……”
顯然,這個訊息對他來說,不啻于晴天霹靂。
只能說,作為歷史人物知道了後來事,那麼有喜就會有憂。
王文川當然也讚賞虞稼軒的才情,欽佩趙彬甫的勇氣,但一想到這樣人才輩出的情況下卻也還是沒能挽救齊朝,還是亡於異族,這實在是讓人難以接受。
在齊朝之前,強盛的梁朝亡於藩鎮,而自古以來,異族雖然往往給中原王朝造成巨大的威脅,卻從未真正完全奴役中原,將華夏文明踩在腳下。
所以,以王文川為首的齊朝士大夫,所能想象到齊朝滅亡的樣子,也無非是藩鎮割據、農民起義、群雄混戰……
而並未想過,齊朝竟然真的會亡於異族之手,神州陸沉。
若是王文川生在那個年代,恐怕除了寧死不屈於獄中,也沒有其他的選擇了。
孟原說道:“其實,齊朝之亡,在開國之初就已經註定。一個王朝的命運,往往與開國之君息息相關。
“而齊朝作為得國不正的王朝,君主又終究有些氣短,空有名士而不用,空有名將而一敗再敗,也就不足為奇了。”
王文川沒有回應。
因為孟原的這番話,他也不知該如何回應。
雖說王文川對於皇帝肯定會有一些想法,但作為齊朝的臣子,他很難去批判齊朝的帝王,去談“得國不正”這種事情更是不妥。
畢竟是一名古人,即便思想再怎麼超前,也終究帶有自己的時代侷限性。
“不論如何,能夠看到這些,我心中無憾了。”
王文川感慨道:“雖然我這一生充滿遺憾,但能夠知道後世會給我一個公正的評價,我這一生的奔波勞碌和苦苦求索,也就值了。”
孟原恭敬地俯身行禮:“荊公千古。”
王文川也回禮,而後,他看向遠方。
周圍的景色快速變幻,彷彿又回到了那座飛來峰,回到了他的少年時代。
“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霧氣瀰漫,將王文川與齊朝這一時期的歷史切片,重新掩埋進歷史的長河中。
熒幕前的觀眾也心情起伏,許久都不知道該說些什麼。
古往今來,變法者的命運,都大體類似。
想要真的做些事情,想要真的不被浮雲遮蔽雙眼,就要站得足夠高。
可真的登上了山頂,會不會高處不勝寒?
王文川確實站到了最高處,可這也意味著他不論成功或者失敗,都會在史書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成則萬古流芳,敗則遺臭萬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