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沒有考慮過這個問題。
實際上,這些流民都是從大名府周邊過來的。
當時的那場大旱,並不是影響到齊朝的全境,而是主要影響了大名府周邊的區域。
那麼,為什麼這麼多流民會突然匯聚在京師周圍,以至於流民遍地、張任俠以此為素材畫出流民圖呢?
因為,這是大名府的官員刻意趕過來的!
按照史料的記載,當時大名府的知州就是一名沒有被徹底清算的舊黨。
在大旱爆發之後,他先是用大名府的常平倉吸納周邊的流民,做出一副賑濟百姓的姿態。
然而過了幾個月、等流民全都聚集得差不多了之後,他卻突然藉口說,大名府是北方重鎮,要為軍隊留足口糧,所以乾脆將這些積攢起來的流民,全都往京師趕去!
所以,這些本應由當地所吸納的流民,就全都圍在京師,也就造成了一種“遍地餓殍、民不聊生”的感覺。
這自然也就變成了舊黨攻訐新法的工具。
這條記載隱藏在史料中,並沒有太多的人對此大書特書。畢竟在古人看來,大名府的官員用的理由合情合理,而文君實等修書的人,巴不得把這口鍋扣在王文川的新法頭上。
但楚歌卻透過這條記載,勾勒出一個巨大的陰謀。
為了黨爭,這些舊黨的官員完全可以置饑民的安危於不顧,強行驅趕他們去京師,變成攻訐新法的耗材。
在這個過程中,憤怒的饑民還將所有的怨恨都發洩到了王文川的新法身上,讓王文川背了一口巨大的鍋。
而現在,楚歌要將這口鍋,再結結實實地甩給舊黨,讓他們牢牢地背住!
……
眼前的霧氣散去,楚歌扮演的王文川,出現在京師的安上門。
此時張任俠的官職,是安上門的門監。
在變法的過程中,張任俠曾經多次給王文川寫信,希望他能夠廢止新法。王文川當然是置之不理。
因此,張任俠的仕途也並不亨通,最後只做了個門監。
不過也正是因為門監的這個職位,讓他能夠看到從大名府過來的大批流民,並繪製成流民圖,上交給了皇帝。
楚歌來到安上門的時候,張任俠正在揮毫潑墨、繼續《流民圖》的創作。
看到王文川突然到來,他不由得一驚,手中的毛筆也隨之顫抖了一下:“荊公……你,你怎麼會來這裡……”
王文川的突然到來,讓張任俠嚇了一跳。
因為自從張任俠反對新法之後,兩人已經是漸行漸遠,很久都沒有過聯絡了。更何況王文川貴為宰執,平日裡公務繁忙,更沒道理來到城門上來看望他一個小小的門監。
楚歌看了看未完成的《流民圖》,臉上露出一個意味深長的笑容:“好畫。”
張任俠的表情有些侷促,他不懂王文川這話到底是什麼意思。
這張流民圖已經全部完成了,至於它會起到什麼樣的作用,這是不言自明的。
以王文川的聰穎,不可能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