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主要的官軍留在城中,同時精挑細選出一批精銳,暗中進攻。與此同時,再派出幾隊人手堵住下山的路徑,或許就能將這夥茶匪給擊潰。
“哪怕不能盡數殲滅,但只要能抓住首惡,這股匪患應該就算是平定了。”
想到這裡,趙海平的念頭瞬間通達。
他再度開始試煉。
……
【距牛渚之戰:8年】
楚歌的視野中再度出現這行提示。
這意味著,他又可以檢驗自己新政的成果了。
這次對於王文川的新法,楚歌沒有再去改動具體的條文,因為他很清楚,糾結這些條文的細節沒有意義。
歷史上的王文川已經是一個有能力、有智慧的官員,他對於社會問題的洞見是很清晰的,解決方案從表面上來看,也是很全面的。
但一執行起來,就跟預期中的情況查了十萬八千里。
所以,楚歌一番分析得出結論,要改革,先要澄清吏治。
只有手下的官員都是一群清正廉明、能幹實事的官員,新法才能按照王文川的預想推行下去。
否則,下邊的這些官員就只會唱歪經,用新法來給自己牟利,並最終讓王文川來被這口最大的黑鍋。
之前楚歌提出整頓吏治的方法,並不複雜,一共兩條。
第一是加強官員的政績考核,第二是減少官員的恩蔭。
在楚歌看來,這已經是基本到不能更基本的內容了。
齊朝的冗官問題是貫穿始終的,大量沒能力的官員居於高位,他們中的許多人,如果是一邊貪汙一邊辦事還好,可關鍵是既不貪汙也不辦事,或者既貪汙又不辦事。
齊朝對官員的待遇,可以說是歷朝最高,如果跟大盛朝初年比起來,齊朝的官員簡直是生活在天堂了。
在楚歌看來,要一步到位地把這些官員的俸祿全都砍到大盛朝初年的那種地步顯然不可能,但我好歹也是當朝宰執,在皇帝的授意下,搞搞政績考核,敲打一下那些不辦事的官員,總沒問題吧?
州縣這兩級的官員,不稱職者十居八九,在這種情況下能把新法推下去?那才有鬼了。
而且楚歌也沒想著一下子把這些不合格的官員全都擼下來,這種政策肯定也是循序漸進的。
比如試行第一年,搞個京察之類的舉措,讓一小部分特別差的官員丟官,次一等的降職,再次一等的警告……
這樣逐漸用三五年的時間,把京城到地方的官員給緩慢地進行一番換血,到了下一個五年推行新法的時候,總能有點進步吧?
楚歌深吸一口氣,看向面前的桌案。
他其實已經做好了心理準備,要整頓吏治,必然會遭到大量官員的反擊與彈劾,甚至這其中會有很多莫須有的攻訐。
但看到這些比上一次還要更多的彈劾,楚歌還是震驚了。
“什麼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