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正是因為王文川在做知縣的時候搞的試點,讓他名聲大噪,這才能夠順利進入朝廷中樞,受到皇帝青睞、開啟變法。
也可以說,在他變法之初,是眾望所歸的。
楚歌倒推了一番,認為這20%的利息是導致青苗法失敗的關鍵,但此時深入分析一番,卻又發現王文川的做法其實另有深意。
這其中有一個關鍵詞,叫做“風險控制”。
楚歌一廂情願地搞了個無息貸款,並認為在理想狀態下,這可以促進農業發展、保護農戶利益,從而間接地給國家增加賦稅收入。
但如果因為歉收,導致有農民還不上呢?
只要有一個農民還不上,那國家不就虧了嗎?
作為對比,其實可以考慮一下民間借貸的利率。
民間借貸的利率,高達100%甚至200%,這一方面是因為富商大戶貪婪,想趁機發財,但另一方面的原因在於,這種借貸的風險太大,違約成本太高。
就拿青苗法的20%利息來看。
在最理想的情況下,十個農戶借貸後全都還上了,那麼官府就賺20%。可是,如果十個農戶中有那麼一兩個農戶因為種種原因沒有還上呢?那這次借貸基本上就等於是白折騰。
在古代,農業經濟實際上是十分脆弱的,基本上是看天吃飯。播種的時候,農民如何確定今年一定風調雨順?
如果豐收自然好,皆大歡喜;可如果欠收,大範圍違約的情況幾乎難以避免。
所以,那些民間的高額借貸,之所以利息定得如此之高,有個很重要的原因在於,違約的人太多。
如果利息定得低了,幾乎是必然會虧的,即便不虧,這個過程收益太低,也不會有人去費勁瞎折騰。
如果把青苗法的利息定到20%以下,虧損的可能性就已經很高了。
楚歌搞了個無息貸款,只要有一個農戶還不上國家就得虧損,這就更麻煩了。
他又重新研究了一下王文川之前的青苗法方案,發現王文川是有風險控制意識的。
比如他規定,借貸農戶要貧富搭配,10人為保,貸款數額根據各戶的資產分為五等,如果有農戶還不上,那麼其他人也要負連帶責任。
總之是要把這些糧食連本帶利地收齊。
原本楚歌以為這是個惡法,因為從後來的執行上來看,官員強制攤派後,貧戶還不起青苗貸導致富戶也承擔連帶責任,最後就導致大家一起破產,全都被官員們強徵到國庫了。
可是在楚歌取消了這些風險控制措施之後,又發現國家的利益根本沒法保證了。
而且,如果站在言官和皇帝的角度來看,楚歌扮演的王文川被罷相,完全可以說是活該。
首先,你口口聲聲說新法是為了富國強兵,那國富了嗎?
新青苗法搞無息貸款,放下去的糧食收不上來,國家反而更窮了,而且一旦發生天災,賑災的糧食也不夠了。
其次,這個無息貸款搞下去,最大的受益者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