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沒道理吧。
“死刑案件要上報給大理寺和刑部批准,而這兩個部門是一定會批准的,因為不論是斬還是絞,都是按照當時的律法做出的判決。
“這兩個部門肯定要維護齊朝律法的權威,不可能自己去推翻律法中的規定。
“所以,上報之後的結果,肯定還是當即批准。
“那麼……給王文川單獨請示一下,是否會有不同?”
楚歌突然有了這樣的想法。
此時他扮演的是張任俠,職務是司法參軍。按理說,此案涉及到死刑,那麼就要層層上報,從知府到大理寺、刑部,最終才能確定。
但從上一次的經歷來看,上報的結果肯定是批准死刑。
楚歌倒是想救下這個叫阿雲的女子,至少免掉她的死罪,爭取個流放之類的刑罰,但從律例上來看,卻又完全找不到任何支撐。
所以他才突然想到,或許應該向王文川單獨請示一下。
張任俠此時是頗受王文川賞識的,兩人是亦師亦友的關係。
王文川賞識張任俠的人品、性格與才能,此時讓他做光州的司法參軍,其實是存了為新法培養人才的想法。只要張任俠願意,王文川很快就會將他提拔起來。
而在光州擔任司法參軍的期間,張任俠也確實可以將光州這裡發生的一切事情直接上報,王文川也都會批覆。
歷史上,也正是因為王文川的這些行為,讓張任俠十分感動,並引為知己。
楚歌也不確定把這個難題拋給王文川是否就一定能有所變化,但至少可以試一試。如果王文川也沒反應,那就說明問題不是出在這個案子上。
想到這裡,楚歌把包括阿雲案在內的三件自己有所懷疑的案件給謄抄了一遍,寫上了自己的處置方案,並上報給了王文川。
……
遊戲中省略了無意義的等待時間,所以楚歌很快就收到了王文川的答覆。
而這個答覆,讓他既意外,又驚喜。
“另外兩個案件,王文川都表示了贊同,但唯獨阿雲案,他要我再斟酌一番!
“也就是說,這個阿雲案,確實有其他的處置方式?
“可是……王文川也沒說具體要援引哪條法律。
“只能我自己琢磨了……”
雖說仍舊沒什麼頭緒,但楚歌還是精神一振,因為王文川的回覆讓他確定了方向。
王文川的意思肯定是要改判的。
但此時楚歌需要解答兩個問題:第一是,為什麼要改判?
要知道王文川此時是參知政事,可以說是貴為宰執,他為什麼會對一個普通的少女殺人未遂的案件如此上心?
單純用樸素的同情心,似乎有點說不過去。
同情心肯定是一個方面,但肯定也有其他更重要的方面。
第二是,如何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