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體精神失常了?他們至少能認出身邊一起睡著的都是平時跟自己一起訓練計程車兵吧……”
“不,這種情況是很有可能出現的,你們不知道有個概念叫做‘炸營’或者‘營嘯’嗎?”
在玩家們的共同努力之下,李鴻運和樊存的這兩種解法的種種細節,也終於浮出了水面。
關於虞稼軒到底是如何用五十騎在五萬人的軍營中將馬安邦給生擒帶走,這件事情一直都沒有定論。
史料上記載不詳,所以玩家們也只能根據自己的推測來進行破解。
李鴻運的解法目前看起來算是最優解,也就是透過“智勇雙全”的方式,必須非常妥善地運用計謀和物理,才能達成這個結果。
透過分析馬安邦的心理、馬安邦與其他義軍將領之間的關係,用五十騎成功在馬安邦這裡建立起“對方是來投靠”的這種心理預期,確保自己可以牽著馬、帶著兵器進入軍營,這樣就避免了一開始就硬闖軍營所帶來的嚴重後果,最大限度地提升了這個計劃的成功率。
當然,往外闖的時候還是需要一定的武力值和統帥力的。
而樊存莽出來的這種解法,其實也是一種可能性。
這跟古往今來的一些標誌性“夜間劫營”事件差不多。
“營嘯”、“監嘯”這種事情,在古代其實是很常見的。所以不論是在軍營中還是在監獄中,都會有各種各樣的規定,來避免這種情況的出現。
比如,不可大聲喧譁、不可隨意走動,這都是為了避免營嘯或監嘯的發生。
至於這種現象的原理,其實很簡單。
軍營和監獄,都是肅殺之地,裡面規矩眾多,而且一旦犯錯就要承擔極其嚴重的後果。大部分兵卒都是提心吊膽地過日子,生怕一不小心觸犯哪條軍令就被斬了。
而且,軍營的生活十分艱苦,吃的很差,睡得也很差,時間久了就是身體和精神的雙重疲勞。
在這種情況下,他們的精神壓力會在很長時間都保持在極為緊繃的狀態。
如果是一些名將,當然會有防止營嘯的辦法,他們或是與士兵同吃同住、讓士兵計程車氣高昂,要麼是令行禁止,讓士兵們具備極強的紀律性和使命感。
這都是確保軍隊戰鬥力的一種方式。
但馬安邦顯然不是什麼名將。
他不僅沒有這樣的手段,反而還會讓手下士兵的精神狀態變得更加糟糕。
馬安邦本身就是出身於草莽,甚至說是匪人也不為過,手下的兵員中,有流民也有土匪,素質本就參差不齊;而且,馬安邦內外勾結害了耿大帥,一方面讓他的整個勢力都天然地帶上了一種“不義”的屬性,另一方面,吸納義軍的過程中必然也會加劇內部矛盾。
長久以來,馬安邦這種人,為了維持軍隊的紀律肯定是透過一些高壓甚至可以說是殘酷的政策,士兵們不僅精神狀態極不健康,甚至彼此之間有可能都是互相仇視的。
而在這種情況下,一次劫營,極有可能變成誘發營嘯的契機。
樊存之前也試過硬闖營寨,但都沒有誘發營嘯。這是因為營寨中也是安排了崗哨的,一旦提前發現了樊存等人,那麼崗哨計程車兵就會發出預警,其他計程車兵即使從睡夢中警醒,緊繃的弦也不見得就會斷掉。
後來,樊存透過“人銜枚、馬裹蹄”的方式混入軍營中,突然發動突襲,這情況就完全不同了。
由於此時北方已經全部被金人佔據,所以馬安邦的這些士兵們,對於“被劫營”這種事情是完全沒有任何預期的。